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往事回忆 正文

「读古人诗 说今日事」读唐诗16篇并作(谈到古诗唐代古诗)

jellybean 2024-04-19 13:24:00 往事回忆 202 ℃ 0 评论

作者简介:福灮悦影,别名糊涂、糊锅巴,湖南常德人,现居湘中明珠。自小爱涂鸦,喜散文诗歌,丙申年末始学诗词。


「读古人诗 说今日事」读唐诗16篇并作(谈到古诗唐代古诗)


第1篇:读杜牧旅宿作同题诗。

唐代大诗人写了一首旅宿,读后,引起了我的思索,感到往不如今,今远胜于昔,亦吟作同题诗一首,并谈谈今之感想。

旅宿

[ 唐·杜牧 ]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旅宿

福灮悦影

旅馆无人伴,出门四处瞧。

东街吃美食,北市与民聊。

夜幕眠前浴,早晨醒后操。

生活无限好,有幸在今朝。

【读后思】

古人旅宿无良伴,可谓知音难求,心中自然而然生出无限情愫,思旧事,忆亲人,有梦寄家书,实在是没有什么好玩的,寒江渔钓而已。

如今的社会,古人是没有办法比,无论是吃的、住的、玩的,不说什么飞机高铁,也不说什么手机电玩,还不讲什么绿水青山,就单单说普通的生活,快乐的选择实在太多。旅宿无人伴,并不是什么事情,我们可以去吃美食,看看风土人情,聊聊天,晚上用热水洗一个澡,早上去跑步做做体操,都是很容易办到的事。



第2篇:读李白静夜思,试试能够作什么样的作品?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读后思】

李白乃家晓户喻的唐朝大诗人,人称诗圣,留下了许多烩炙人口的作品,浪漫主义影响深远。这是一首思乡的诗,也是上学前就学会的诗,因此我也不多说了。

只是我在想,若是在当代,李白这个伟大的诗人,还能不能够写出这种天上明月、地上秋霜,举手投足之间饱含思乡之情的作品。而且,依他的才华和造就,最起码也是知名教授或者著名专家,社会地位和财富远高于一般人,或许也能去某某台开个讲座,谈诗论词。

但若是我,恐怕我做不到的。

因为我生活的地方是不允许开窗的,一是怕蚊虫咬,二是怕进贼,三是怕偷光,所以我的床前是见不到光的。

其次,即使床前有光,我也不会认为是秋霜,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幸福的伟大的新时代,吃得饱,穿得暖,不可能忍饥挨饿,家里断然是不会出现寒霜的,极有可能是以为家里进贼了,是他的手电筒发出的光。

然后,住在这个高楼大厦之中,举头望的是天花板,低头看的是别人家的天花板,明月清风,很难看到。

若是我住在马路旁,在各种噪音、昆虫、灰尘、气味下,不敢开窗或者最多开一点点缝。

若是我住在百丈高楼,又会怎么样呢?就不怕偷光了吗?或者是蚊虫没有了,噪音也小了,应该是可以开窗了吗?但是我们恐怕再也难见月光了,灯光可能很多了。

废话少说了,话归正传。我所想到的,大概也就是以下几种情况了。

1.

家居大路旁,整夜闭着窗。

不怕蚊虫咬,防人盗梦乡。

2

吾辈住仙州,身居百丈楼。

平时难见月,见月怕低头。

3

床前紧闭窗,害怕被偷光。

呆在房屋里,心思暗自伤。

4

不知天上月,只晓屋头热。

大汗湿透背,谁来思对策。

5

灯泡大而亮,吾实怕见光。

呆在屋子里,暗暗想秋香。



第3篇:唐朝大诗人李白《怨情》

1. 古诗原作

怨情

唐·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读后思】

全诗通过美人的动作表情,没有一个怨字,却展现出了很大的怨情,结尾的疑问又留下了无限的想象,这个谁是谁,为什么如此的恨他呢?

同时,全诗没有写美人的年龄,到底是二八少女,豆蔻年华,还是风流俏佳人,或者是宫中的贵人,小楼里的千金,心中暗许的红颜?所以就连他在思念什么,也只有猜测,唯一知道她应该大概是孤独的。

我想,若是当今这么美好、男女平等、信息发达的社会,还有没有如此的怨情,还有没有单相思或者羞于表达的女子呢?

我所知道的,在这个社会里能跟怨情扯上关系的,除了留守妇女(或者在外打工,与丈夫不在一起的女人)、单亲母亲外,大抵也就是大家族的小姐或者贵妇人、有钱有权人的小三了,棒打鸳鸯的事情应该也少见了吧,但真正值得痛情的,可能也只有留守妇女了吧?她们忍受夫妻分别,在家孝敬父母,赡养老人,照顾孩子,是人间的牛郎织女。

那么,我们的大诗人李白又会做出怎样的诗呢?大家可以想象。会不会发出"老公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者是"不知天上人间,老公是何颜"?的问题呢?

想像在当今社会中,男女若分隔两地,但有微信相连,足以见面聊天,实在是忍受不了相思之苦,大可坐飞机高铁来相见,估计怨情不会很大。想像中赋诗一首《打工夫妻》吧,也做一个了结。

打工夫妻

小院无声紧锁门,夫妻各自寄忧心。

隔天电话说一阵,后悔当初两地分。



第4篇:读唐朝诗人裴迪《送崔九》,学作劝勉诗。

【原作】 送崔九

[ 唐 ]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读后思】

这是一首劝勉诗,是劝友人既然选择了归隐山林,就要好好享受自然乐趣,不要学那武陵人。

作为当代来讲,劝勉诗适用范围较为广,可以劝学、劝事业、劝退隐、劝拼搏,举不胜举。

前日所作的一首《赠新人》,也算是一种劝勉诗。喜盼子结婚,将媳领进门。从此多相爱,都是自家人。希望儿子结婚后,要夫妻恩爱,和谐共处,不要把媳妇当别家人。

再例如,看见头条上经常出现一些为了某事争论之事,以调侃的语气所作《头条》(外一首),也是一种劝勉诗,劝朋友们不要作无所谓的争论,大家都是一家个人爱好,在头条上发文写作,既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炫才,而是为了生活开心愉快,千万不要被无关紧要的人或事影响了心情,胜我才者,大可欣赏点赞,低我能者,亦学思维方式,见微知著,也有益进步。见《头条》:头条喜发文,赚点小金银。来往回头客,谁都不是神。外一首《条友论诗》:吟诗是否韵,条友议纷纷。平台都不管,何必太操心。

当然生活中有很多智者,经常如我一样在头条上发表一些劝勉的诗,何止千万,而估计留名者少也。

近来,同乡好友离退休者较多,生活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一些不够积极的思想,也曾让我忧郁很久,在与之交流过程中,也有些启发,于此也试着赋作一诗《送友》吧,希望修复养性,乐观旷达,保持乐观,积极生活。

送友

年老已归家,修身养养花。

追求无止境,意志不能差。



第5篇:读唐朝诗人金昌绪的伊州歌《春怨》所思所做

【原作】春怨 / 伊州歌

[ 唐 ]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读后思】

金昌绪一首《春怨》,让寂寂无名的诗人名满天下,无人不知。这首唐诗借女人午休时,黄茑儿的啼叫,吓走了正要与丈夫相会的梦(而且是紧要关头),有借物咏怀的意思,也说明了和平的可贵。

然而,战争不处不在,世界并不太平。古时年年征战不休,今日也有可能一触即发,美帝亡我中华之心不死,到处煽风点火,拉帮结派,污名欺世,花样不断,步步紧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兴风作浪,不死不休。

当今,如何借鉴古人诗词创作,唤醒中华儿女爱国之心呢?我虽也是寂寂无名之辈,但实乃才蔬学浅,力有所不逮也,很难如之所愿。哈哈,不妨试试吧,看看能不能写出有一丝丝情怀的作品来。

迎敌

风高浪巨欲迎敌,强盛征途不用急。

基础扎实开大步,再朝老虎铁拳击。



第6篇:读西鄙人《哥舒歌》有作

原作【哥舒歌】

西鄙人〔唐代〕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读后思】

战争年代,一个英雄往往决定了战争的胜负、边疆的稳固,他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小视,有时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从古至今,我们有岳飞、李广、关羽、西楚霸王、孙子、杨家将等数之不尽的英雄人物,他们留下了很多故事,同样也有无数诗人或者英雄自身留下经典诗作。如李清照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岳飞的满江红、曹操的东临碣石。

西鄙人所作的《哥舒歌》,来源于民歌,吟唱俱佳,流畅顺达。其文字简短,其意浅显易懂,是一篇佳作,所以能够流传千古。

当今,已经不是冷兵器年代,即使在常规作战中,飞机大炮可能还没有导弹重要,没有无人机、核潜艇、航空母舰的作用大,而对于冷兵器时代的刀,其用途可能止步于一般性表演或者是特种作战。现在的大街上,应该是不可能有带刀之人行走了,至于江湖,作者也就不得而知了。

那么,能够威慑敌人的又是一些什么尖端武器,我想除核弹之外,也就是炸弹了吧。如今,我们的北斗导航已建网,我们的导弹可以飞越几万公里,百分之百的精准打击已经形成,足够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追求的是和平共处,但不意味着我们没有能力。

和平

北斗卫星高,中华意志彪。

和平能共处,不怕外敌嚣。



第7篇:读崔颢长干行(其一)有作


长干行(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读后思】

崔颢的《长干行》(其一),通过小女子的一问一答和一思,巧妙的道出了思乡之情,干净利索,没有一丝一毫的拖泥带水,而且文字简单直白,逻辑性很强,与之前所读李白的《静夜思》一样,几乎就是老百姓语言所写,便于记忆背诵,也很容易吟诵传播。

象这样的小诗,以小见真,以小见情,很有能量。我曾一直坚持在生活中观察,吸取生活的智慧与能量,通过诗词的方式方法来传递情感、快乐、善良、美丽、趣味及生活的智慧,也一直学习古人作诗的学问,觉得自然而然后东西,往往是最纯朴的好东西。

有时候,人际交往中的一问一答会给我们很多启发,经过深入的思考,我们也会发现意料不到的惊喜。

前天遇到一个老同事,俩人聊天好久,我发现他乐观风趣,身体很棒很有力量,就问他贵庚多少,他的回答令我惊奇,没有想到实际年龄比看起来的年龄要大出许多。

悄问

七十老帅哥,脸上炫光泽。

附耳轻声问,凭啥了不得。



第8篇:读孟浩然《春晓》有作

【唐】孟浩然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读后思】

长夜漫漫,睡不着觉的原因很多,孟夫子的《春晓》与众不同,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者描写春困时的自然景象,一觉睡到天亮,被屋外的鸟叫声惊醒,抬眼一看,昨夜的风雨又吹落了多少鲜花。

今天读到这里,我觉得这只是表面看到的东西,作者所问"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应该是另有所指。总感觉不对头,不知道是不是我多想了,只是查阅资料,没有找到合适的解答。

春眠,大家都碰到过经历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时候会遇到不同的感想。

对于我而言,人过中年,所思所虑必然更多,有工作上的压力,有生活上的开心痛苦,因此,心情也一定会复杂多种。一夜的风雨,对我来说,带来的不仅仅是鲜花的凋零,还应该有勃勃的生机,盎然的绿意,田野的希望,四处的花香,朗朗的书声,可能还有家乡的思念,朋友的祝愿,农田的喜悦。总的来说,明天会更好,生活会更妙。

只是,实在跳不出孟夫子设计的框框,就胡吟几首吧,祝家乡长好,友谊长存,禾苗长绿。

1.

春眠不觉晓,事事心头绕。

夜雨未停歇,家乡可否好。

2

春眠不觉晓,友友家中找。

昨夜酒杯中,多情少不了。

3

春眠不觉晓,处处夕阳好。

夜来风雨声,禾苗长不少。


第9篇:读杜甫《春夜喜雨》有作

【原作】

春 夜 喜 雨

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读后思】

杜甫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李白合称为"李杜",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诗词,被世人尊为“诗圣”。

《春夜喜雨》确实是一首好诗,写出了它的价值和低调,它既不似夏雨猛烈狂暴,生怕别人不知道一样,也不似秋雨愁煞人,不似冬雨冷刺骨,所以说春雨贵如油,好雨知时节。

更重要的是春雨带来的是惊喜,它滋润万物,小草发芽,绿树开花,是绿色的田野,满树的鲜花,还有小鸟的欢乐雀跃,枝头欢唱,而且这都是在无声无息中发生,或许是两三场雨之间,就会送来春意盎然。

现在的春雨依然是令人惊喜,令人欢呼雀跃的,它是上天的恩赐与馈赠,珍贵得不得了。这个季节,我们去踏青赏花,春雨居功至伟。但是,随着农业科技发展,大棚、温室及智能化农业走进千家万户,江南江北,雨水的作用不再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唯一条件,四季的鲜花蔬果,随时随地都可以从大棚里产出。

我们为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感到高兴,也为欣赏如此美的诗句感到骄傲。人民创造了历史,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从而也将在这个伟大的过程中留下动人心弦的伟大乐章。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诗歌赋在伟大的进步中。

有感于此,作古今春二诗(水平有限,请见谅)以记之,希望杜诗圣能泉下有知,为我们感到高兴。

古之春

细雨绿枝丫,催开万树花。

和风拂大地,燕子乐归家。

今之春

四季笑哈哈,大棚种菜花。

不待春来到,温室已结瓜。



第10篇:读骆宾王《咏鹅》并作。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读后思】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人称神童的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由此可见一斑,世上极少人能够与之相比。

小孩子能够在7岁识字读文已是不错,可况作诗。当代能够在诗词大会上背诵古诗的儿童不少,每一届诗词大会都有那么几位,也是小天才,但怎么样也不能与骆宾王相提并论,相差甚远也。

我在七岁,刚上小学,刚刚开始学习诗词,《咏鹅》可能是小学课本中所学的第一首诗。初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气势恢宏,很容易让人喜欢诗词。

如今,学习诗词多年,突然有唱和骆宾王的该诗的念头,很奇怪,也很急迫,但也是很大的挑战。不得已,苦思冥想,仍是一片空白,但突然之间看见家中的小朋友,想起了其牙牙学语时候的样子,不仅有一丝明悟。咏物诗,果然是要学会观察和思考,才能言之有物和言之有理。

那么,我就题名为《学哦》吧,以提醒自己要加强学习,学会观察与学会思考,写出更好的诗。诗如下:

学哦

哦,哦,鹅,

开口向妈说。

崽崽初学语,

竟然会唱歌。



第11篇:读5岁神童陈知玄之作并题

咏花

唐-陈知玄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唯馀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读后思】

昨天分享了神童骆宾王7岁时所作《咏鹅》,发出了一连串的惊叹和无数的佩服点赞。

今天的作者陈知玄也是神童,而且作此诗时的年龄比骆宾王还小2岁,但是诗的意境却相差甚远。

个人认为,同样都是咏物诗,一个咏鹅,一个咏花,咏鹅诗略显平常,只是比较完整的表达了物的特征,而咏花者则有物化(升华)的东西,其借花开花落,表达了物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哲理或者佛理。

今天有没有这样的童年英才,可以出口成诗,估计很难找到,而且既使有这样的人,其才华可能也比不上。但细细思之,当今社会已经没有如唐朝时吟诗作对的文化环境,但其他方面的天才也是空前绝后,不可不自信也。

古人云,术业有专攻,所以当代也有音乐、美术、运动、书法等各方面的少年人才,也是一个比一个厉害。再说当今的5G、高铁、超级水稻等一大批技术领先世界,也是国人向世界贡献的聪明才智。

中国人,是了不起的,我们应该要更加自信,未来可期。

赞神童

1

五岁赋花诗,才情万世知。

风云多少代,长引智人思。

2

五岁小神童,吟诗变网红。

中华多俊子,几个似其雄。


第12篇:读《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有作

【原作】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 唐 ]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读后思】

送别,在古人的诗中,我们最经常见到有送告老还乡而依依不舍的、有送离京赴任而前途未卜的、有远游天下而孤苦伶仃的场景,当然还有朋友、恋人、知己及亲人之间的分别。

送别诗,大多是武将夸战绩,文官讲政绩,说一些恭维奉承话,之后在颈联或尾联中,再发一些不舍、担忧、思念等方面的感叹,读《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就有一丝这样的感觉。

送别诗中,很少有如李白《赠汪伦》那样直白的。前几天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李白最乱的诗就是《赠汪伦》,我也有同感,总感觉不似一位大诗人的水平,一点点艺术都没有,后来一想,估计汪伦不是什么大人物,除了吃喝玩乐之外,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但对汪伦的这份迎来送往,李白是感动的,心里也是十分受用的,所以他用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无比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博大的情谊,从此以后天下难寻。

当然,送别诗也有非常出名的诗句, 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都是了不起的名句。

现在的送别,很少有别后不见的,尤其是工作中的送别,亲人之间的送别,已经十分普遍,说不定今天送别,明天又会因某事相见,所以很难有很深的感情需要抒发。想起很多次的送别,直到有一天送别退休返乡的朋友,莫名生出一些不舍和关心,希望别后的朋友平安,有空的话再在一起相聚。题作一首《高铁上送好友归乡》,分享给大家。

高铁上送好友归乡

北行高铁上,间有奏笛声。

暗暗哀思起,悄悄眼泪生。

无心思往事,有意忘前程。

此去乡村住,勿吹寒露风。



第13篇:读大唐皇帝李隆基《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并题

【原作】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 唐 ] 李隆基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读后思】

此诗乃大唐太子隆基去泰山祭天,经孔子宅,派使者祭孔子墓,并对孔子一生不得志而叹息。

此诗的水平不是很好,放在唐诗里面不是很起眼,但是在皇帝(太子)之中,水平还是过得去的,所以我们才有幸能够在唐诗三百诗的律诗中见识大唐太子的传世佳作。

继大唐皇帝李隆基之后,后世有没有祭孔子的诗作,我在百度中搜索了一下,一首诗都没有。寻思其原因,不敢赋诗者居多,孔子和李皇上都是历史上大人物,诗人们自然不敢在李皇上之后。

赋同题诗,所以我大胆揣测,估计封建社会是无人敢的。如今,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众多,孔子门生更是源源不断,远超当时。

虽然不敢吟诗,幸今日晚间偶得一首五言律诗《观云》。我想孔子对我而言,就是天上的神仙,我不敢吟作神仙诗,写写云应该是可以的,不算是不知天高地厚。

现将一首《观云》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开心快乐每一天。

观云

抬眼望天空,白云在正中。

片丝还见迹,一念会失踪。

疑是多情种,何由不热衷。

夕阳西下去,晴日又相同。



第14篇:读卢伦《送李端》并题绝句二首

【原作】

送李端[ 唐 ]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读后思】

秋风瑟瑟,草木荒野,哀鸿遍野,正合离别时的悲伤心情。首联由景到事,景衰情哀,非常典型写法。颌联,继续写分別的场景和离去的心情,离去的路通向去苦寒偏僻、荒无人烟的地方,它的尽头正在下雪,与首联还是一个调调,其实也是为了衬托对友人的此去担忧,怕再也不能相见,毕竟那个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颈联,情感递进,想到了自己年少离乡,遭遇动乱挫折,直到后来遇到李端,诗人流露出不舍、担忧、遗憾等更加复杂的情感。尾联,写的是分别后挥泪望远,看到朋友的身影消失,希望能有别后的重聚,看到朋友风尘仆仆赶来,把酒言欢。

通篇读来,此诗层次分朋,内容清晣,情景交融,情感真挚,绝对是一篇佳作,是送别诗的典范,不像有些送别诗,写得云里雾里,不知所谓。同时也是词韵优美,律感十足。

今日送别诗,非衰景不可以写到心如刀割,非情真不可能写涕零泪下,非文彩超人不可以韵律优美,而且即使在同样的场景和同样的际遇下,恐怕也难写出如此感人的送别诗,恐怕还是真心实意减少的缘故。

在《读古人诗,说今日事》的第12篇“读《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有作”已经介绍了现代写送别诗的利弊,我也不重复绕舌了。但读此诗的收获是很大的,尤其是反复精读的时候,心中会有如何写送别诗的方法。

对我而言,在经历了大病之后生离死别,万事万物皆已看淡,比较相信缘份的东西,也许分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聚,也许分别是为了记住曾经的美好,不要因为利益污染了彼此的心灵。

既如此,不妨口吟两首,也算是读后的一点感悟吧。

送别

千里送君别,西风日暮斜。

下车归故里,喝酒与兄约。

相思

勿作送别诗,非情不够痴。

家中常备酒,一醉解相思。


第15篇:柳宗元的《零陵早春》哪里有春影子。

【原作】

《零陵早春》

唐-柳宗元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读后思】

据度娘说,这首《零陵早春》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最有名的十首诗中的一首,它是柳宗元在湖南永州(永州又称零陵,建国后叫零陵地区,后地区改永州市)所作,表达了对回故乡的渴望与思恋,其诗名与内容是完全不匹配,根本就没有一点早春的描述。

作为南方人来讲,早春的景象应该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气温开始上升,草木开始吐绿,稚鸟开始鸣叫,农民开始忙碌,梅花开始开放,总之就是一幅万象更新的景象。而作者故乡的山西却是另有一番景色。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情入故园。以拟人化手法直奔主题,说出了作者在感受零陵早春的时候,突然想到长安什么时候才是春色,发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何时才能到长安"的问询,并希望借梦回去看一看。

正常情况下,作为异乡人,在感受地方上春天的气息之后,生发出对故乡的春天来临的疑问,实属正常反应,作梦也是一样,所以说此诗平淡无奇,只不过是作者在季节变换时候的几句自问自答而已。

我的心中,零陵早春应该是这样的场景。燕子在筑新窝,小鸭正想到河里去洗澡,后山的梅花开了几朵,颜色鲜艳夺目。即:

零陵早春

燕子筑新窝,鸭儿试近河。

梅花三两朵,开在半山坡。



第16篇:读李白《赠孟浩然》并题作赠友诗

【原作】

赠孟浩然

李白 〔唐代〕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读后思】

此诗是李白在襄阳所作,即孟夫子隐居山林的地方,是送给孟浩然先生的。李白以一个爱字为总基调,通篇诗文都在表达了对孟夫子的敬仰,你看风流天下闻,一句接一句的赞扬,尤其是迷花不事君,更是令人敬佩。试问天下有几人能做到?有人说,学罢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毕生追求,希望能为朝庭出力、为皇帝老儿卖命,从而追求他人难求的荣华富贵,而浩然君却与众不同,流连于山水,忘返于花海,享受人生。

前几天,陆陆续续的学习了不少送别诗,也写了几首,有了一些方面的心得体会,于是想专门写一首赠送给师傅兼兄长的诗。今日偶然间翻读唐诗,细细品读《送孟浩然》,发现了李白之所以爱孟夫子,并以诗记之,是因为孟夫子儒雅,是因为孟夫子享受质朴的田园生活,等等。

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也是有其原因的,可能并不是因为住得近,说得来的缘故,而是源于长期的友谊积累,源于关心帮助,源于对方身上优秀的品质特性。

刘师傅是作者的老乡,但并不是所有的同乡都能称之为爱的,只有有感情后才会有更纯粹的东西。于是乎,赋诗以记之。

赠刘师傅/福灮悦影

吾爱刘师傅,原非自故乡。

向来多关照,总是喜帮忙。

技艺能相授,为人亦可扬。

十年风趣路,友谊比天长。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