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抒情散文 正文

余秋雨《文化苦旅》:从一座城到一个国,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

jellybean 2024-04-19 16:04:48 抒情散文 786 ℃ 0 评论

钱钟书先生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

当我们旅行,面对敦煌莫高窟、洛阳石窟、东坡故居、石门栈道时,若不知晓其中的历史典故、文化背景,仅匆匆一观,又怎能说旅行让生命更丰富呢?

余秋雨《文化苦旅》:从一座城到一个国,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一个人就这样踏上了寻找文化之旅,他甚至为此辞去了所有的工作和职务,孤身一人从西北高原开始,走过了中国文化的全部重要遗址,他为自己的旅行确定了主题:“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

他是旅行,也是探寻中华文化,更是探寻内心的深处。

中国版图辽阔,历史悠久,横是绵延五千里,纵有悠悠五千年。他跋山涉水,丈量了五千里的长度;又苦心孤诣,研读了五千年的厚度。

路途中,他写了一本“旅行日志”,交融了长度与厚度。用他的话说,他写了“文化山河”

这个人叫余秋雨,这本书是《文化苦旅》。

本期共读,博库君邀请大家一起共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跟随余先生的文字,我们一起领略山河的壮丽景象,从一座城到一个国,进行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

01 这个人

在说《文化苦旅》之前,我们饶不开的要先来说说它的作者——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

从出生开始,人生至此,除了遇到“文革”灾难,家破人亡,剩下的时光可谓一帆风顺,履历光辉。

独自在“灾难”时期开始编写的《世界戏剧学》,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全国在这一学科的唯一权威教材

1985年2月,由上海各大学的学术前辈联名推荐,在没有担任过副教授的情况下直接晋升为正教授,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3月,因国家文化部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的三次民意测验中均名列第一,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

1989年—1991年,为了“旅行”,先后递交了23次辞职报告才得到许可。终于在1991年7月,义无反顾的辞去了所有职务,孤身一人开始了旅程。

路途中,写了一本“旅行日志”,震撼中外,他也因此成为了在国际间最具影响力的华文作家之一

人生真是过得十分精彩啊!

对于余秋雨有一个评价,觉得十分客观:

余秋雨的文章,被称为“学者散文”。

在大众视野下,余秋雨的定位更应该是文化明星,而不是散文家、学术家,用当下时髦的说法,叫做公知,横向对比,则是上世纪末的“网红”,有点像易中天,甚至张绍忠。

但无论是易中天先生还是张局座,都没有像余秋雨一样,在长达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所以余秋雨所引发的热潮,又往往被称作最后一波文化热。

02 这本书

或许,有生之年我们不会去很多的地方,但读《文化苦旅》,余秋雨能用他的文字,带我们领略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茶马古道……这些壮丽景观深厚的历史与人文底蕴。

他用一杆笔,以散文的方式,将古城遗迹文化,一一道尽,如一幅幅历史画卷、文化卷轴,在你面前一一展开。

当你阅读《文化苦旅》,书中的深邃浑厚、气象万千,会让你明白:读书,是另一种形式的旅行。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霸气

这“霸气”体现在哪里呢?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段《沙原隐泉》里的话,相信看完你就会明白:

“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相,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一过,此时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坐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一位年迈慈父责斥自己深深钟爱的女儿一般,道一声:你怎么也跑到这里!”

如何,是否有所感受?

像这样放达、霸气的文字,文章中还有许多处。

写西湖的时候,他说:“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写边塞的时候,他说:“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写中华的时候,他说:“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 ;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

这些文字中有情有景,可大可小,抽象又具体,回味起来有些苦涩的味道,焦灼后的会心,冥想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读这本书,能读到一种寄托在历史深处真正的情感。

03 这场旅行

这场旅行从家乡的牌坊开始,走过了祖国山河,看过了世界风景,最后回归生命、人生。

曾抵达西域喀什,一个听起来遥远而又荒凉的地方,是中国西部的繁盛之地。

在悠悠历史的长河里,汉代的风雪、唐代的脚印、近代的抢掠在这片土地堆积更迭转换消散。茫茫大漠,声声驼铃,一列列驼队缓缓走过,走出了一条通往世界的丝绸之路。楼兰姑娘的神秘面纱已随风而去,尼雅古城的缕缕炊烟已飘散在历史的上空,只有灿如火阵的胡杨林还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他希望生活在中国古代的西域。因为,那里是文化汇聚的福地。”

去过道士塔,认识了道士王圆箓,明白了中国一句古话:造化弄人。

“王道士完全不明白,此刻,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而且,从这一天开始,他的实际地位已经直蹿而上,比世界上很多著名博物馆馆长还高。但是,他不知道,他不可能知道。”

“他随手拿了几个经卷到知县那里鉴定,知县又拿给其他官员看。官员中有些人知道一点轻重,建议运到省城,却又心疼运费,便要求原地封存。在这个过程中,消息已经传开,有些经卷已经流出,引起了在新疆的一些外国人士的注意。”

到达莫高窟和月牙泉,这两处都是国人心中需要朝圣的地方。

沙漠的傍晚气温下降,残阳静静躺在西边的天空,鲜血般触目惊心。大漠里一个踽踽独爬的人影在移动,晚风夹着细沙,打在他的脸上,直发疼。站在沙漠顶端,他分明看见一湾清泉,横卧山底,如娇俏的女儿似清澈的眸子,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

那一泓清泉就是月牙泉。月亮仿佛冷冷的眼让人心寒,在月色下那泉波光闪烁,就像这粗犷大漠里明丽的一滴眼泪,滴在心头,惹人怜惜,让人心疼、惊叹。

前往了苏杭,这两座优美的城,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仍然风姿绰约风采照人。

苏州,就是城中一条蜿蜒的小巷也看惯了千年的风雨,寻常是非,只会让它莞尔一笑,它早已拥有了笑纳一切的达观。

杭州,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被赞誉为:世界上最高贵最美丽的城市。

杭州何其幸运,让一个又一个伟大人物为它沥尽心血,白居易疏浚六井筑堤修坝;吴越王钱镠筑“捍海塘”、“撩西湖草”规划城中街道;苏东坡废田还湖,新建二井,筹划六大方案治理西湖水害。他们的一次次接力,把杭州建成让马可波罗惊叹的都城。

余秋雨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将文化古迹与人生真谛,融入在优美动情的散文里。跟随余秋雨的文字旅行,比起你茫然地匆匆走过,更能丰富你的生命。

读《文化苦旅》,能让你从文字中获取新知,在阅读中跨过平庸,从而获得人生的进取。

04 最后

曾有人问余秋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个关系如何?”

余秋雨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没错,路就是书,书便是路。

余秋雨行遍阳关雪、都江堰、西湖梦、白发苏州……把人间景致都留在了文字里。

翻动书页,顺着文字划过眼帘,跟随他品味淳朴的乡情,感悟王者的孤独,了解流放的沃土,理解漂泊的寂寞,从灵魂深处触摸历史,触摸一块块孤傲、悲凉的墙砖。

读余秋雨的文字,会让你有浸满“文化”的阅读享受;这样的行走,既是文化的朝圣,也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朝圣。而阅读的过程,就是你不断地找寻自己的过程。

-END-

“博库共读”,组团抵抗拖延症

快来和博库君一起看书吧~

活动时间:8月5日-8月11日,共七天

共读任务:

● DAY1:忙碌的周一 第一章 牌坊-道士塔

● DAY2:冷漠的周二 第二章 莫高窟-杭州宣言

● DAY3:心烦的周三 第三章 黄州突围-宁古塔

● DAY4:疲倦的周四 第四章 抱愧山西-鱼尾山屋

● DAY5:放松的周五 第五章 北极寒夜-谢家门孔

● DAY6:愉悦的周六 第六章 巴金百年-佐临遗言

● DAY7:闲暇的周日 第七章 寻石之路-祭笔

热爱读书的你,博库君一直在等你。

你点的每个在看,博库君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