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风光美景 正文

日照云霞与月升浪涛——观现代昆剧《瞿秋白》有感

jellybean 2024-04-19 23:32:16 风光美景 82 ℃ 0 评论

昆曲素来是中国古典戏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白先勇曾说:“昆曲无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辞藻美,集音乐、舞蹈及文学之美于一身,经过四百多年,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早已达到化境,成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美的一种形式。”随着西方戏剧观传入中国,为了顺应市场发展和群众需求,昆剧的概念由此产生。作为江苏省昆剧院精心打造的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的作品,由罗周编剧、张曼君导演的原创现代昆剧《瞿秋白》一经首演便好评如潮,并于2022年12月被评为中央宣传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瞿秋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纷繁复杂年代里,创建了无产阶级的文艺理论体系。为塑造这样一位无产阶级文学和文学大众化的倡议者和鼓舞者,现代昆剧《瞿秋白》共分为四折——《溯源》《秉志》《携心》《取义》,主要展示了瞿秋白被捕之后,在监狱中的遭遇和他为坚持信仰而最终走向牺牲的过程。在戏剧结构上,除了在遵循“四折一楔子”的元杂剧剧本体制基础上,编剧罗周又创造性地将每一折分为了“昼”与“夜”两个时间,表现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转换。从文人政治家的身份出发,“情感缺口”的设置,是把想象和理想加以物化的结果。白天,瞿秋白是横眉冷对敌人死亡威胁的革命者。晚上,瞿秋白则是对尘世与故土充满眷恋的普通人。这样的处理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不仅体现出戏曲表演所需要的虚拟性和假定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具象化。

日照云霞与月升浪涛——观现代昆剧《瞿秋白》有感

现代戏的创作一直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诚如戏剧理论家龚和德所言:“戏曲的现代性追求,一是现代文化精神,一是现代叙述方式。现代叙述方式包括文学叙述与舞台叙述。”导演张曼君秉承着“寓思考于欣赏,融技艺于人物,呈深刻于浅显”的创作观念,在这部以昆剧演绎的原创革命题材现代戏中,以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既表现出昆曲的典雅气质,又刻画出人的存在与情感状态,这样的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呈现出了现代审美与古典程式的统一性,堪称昆剧现代化发展的典范之作。比如在第二折“秉志”中,在“昼”的时间里,瞿秋白保持着挺拔脊梁与铮铮傲骨,面对王杰夫的劝降,他拒绝低头:“我自是小卒,我却编入世界的文化运动先锋队里,他将开全人类文化的新道路。”在“夜”的时间里,回忆起于上海公寓与好友鲁迅各抒己见热情谈论的场景,表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文人风骨:“燃烧火焰,横扫秽世,此种为将来,为大众之精神,不惧牺牲,贯穿始终。”他既是共产主义战士,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牵挂的凡人。虽然瞿秋白的身体留在狱中,但他的灵魂拥有无限的自由。亦虚亦实,亦真亦幻,对母亲的思念,与好友的共鸣,同爱人的诀别。瞿秋白在一次又一次的昼夜切换与时空转换中,多维的形象逐渐丰满、高大,最终慷慨就义。

戏曲艺术中的音乐美和舞蹈美是戏曲艺术形式美的重要体现,对于传统丰厚的昆剧表演艺术而言,传承与演变从来不是割裂的,而是处于一个共生共存的状态。昆剧《瞿秋白》四折分别选取了昆剧常用的南商调、北中吕、南仙吕、北正宫等常用的传统曲牌来构建故事,唱词也是严格按照昆曲曲牌写作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昆曲的文化底蕴,秉持了昆剧文乐一体的传统性。俗话说“四两唱,千斤念”,在念白的处理上,为了既符合现代人的说话节奏,又保持传统昆曲韵味,适当地对韵白的节奏和语速做出调整。虽然昆剧《瞿秋白》极注重人物心理塑造,但坚持虚拟性、程式化的表达,是昆剧现代戏一以贯之的创作原则。在表演设计上,克制地保持在属于昆曲的身段、姿态、唱腔的节奏与律动当中,既呈现了诗性表达,也展现了昆剧本体之美,保留了昆剧的典雅气质。张曼君导演的创作观念“退一进二”与“三民主义”,通过融合现代审美与古典昆剧为一体的舞台艺术实践为现代戏创作找到了一条出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论是英雄还是伟人,他们犹如日照,映衬着整个时代精神和代表着社会群体整体思维的最高模式。中国近代史上无数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为了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和历史进步,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都有强烈的人格魅力。但英雄绝不是,也绝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时代符号。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昼与夜”,都会在命运的浪涛汹涌袭来时,展开生命的全貌。现代昆剧《瞿秋白》的成功为我们交出了一份答卷,为探索如何构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创作和现代戏剧叙事体系提供了新思路,为古典戏曲如何在多元文化发展中传播与交流给出建议。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化高速发展,文化之间、过去与现在之间的交流的比喻不再有效,如果我们要理解我们所置身的这个时代,就必须要了解历史,了解传统,培养整全性的思考,既要重塑文化身份,又要树立文化自信,寻求转变与创新。传统戏曲之美如何继承,现代戏曲之新如何创造,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如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实则是一个反思式过程,需要艺术从业者参与进来,需要当代观众参与进来,一起完成这场历久弥新的探索与实验。(杨莹)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