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故事摘抄 正文

烟台一个小山村的红色故事(烟台革命小故事)

jellybean 2024-04-20 00:58:07 故事摘抄 37 ℃ 0 评论

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衣家村人向作者讲述红色故事。

烟台一个小山村的红色故事(烟台革命小故事)

衣家村村貌。

□林新忠 李渲

衣家,坐落于栖霞牙山西麓一个小山村。

沿着宽阔的环山路,汽车蜿蜒攀升。站在衣家西山南岭一号蓄水池旁举目东望,衣家村美景尽收眼底,青砖红瓦的整齐村落,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玉木耳大棚,山坡上的藏香猪养殖场……

12年前,退役军人衣元良扔下正是红火的生意,回到家乡带领群众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把一个贫困落后的山村打造成了“世外桃源”。

在衣家村采访,感动我们的除了衣家人身上那种敢想敢干、敢于吃苦的衣家精神,其实还有雪藏于这个小山村的那些令人感佩的红色故事。

大石磞下党员开会,民兵满山埋地雷

1940年,在外闯荡多年的衣民斋成为衣家村第一个共产党员。

第二年,随着牙山地区的解放和栖东县政府的成立,衣民斋悄悄返回衣家,发展党员,开展党的工作。衣文章是他第一个介绍入党的共产党员。

“衣文章40岁出头,很有威信,不久他又在村里接连不断发展了6名党员,还成立了党小组。”衣家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说,“我爷爷,还有我的叔辈爷爷都是衣文章发展的党员,还有一名女党员叫衣淑花。”

那时候,所有的党员身份都是不公开的,党组织的活动也都是秘密进行。为了不暴露身份,每天晚上,吃过晚饭,衣文章就召集党员在村南沟的大石磞下召开党小组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筹划党组织的活动。

当时衣家村所处的位置很特别,属“三角斗争”中心地带,斗争形势很复杂,东面是八路军的队伍,西面是国民党的队伍,南面有日伪军。为了防止敌人的侵扰,保护村民的安全,村里自发成立了民兵连,衣民斋为村团长,衣振德任民兵连长,村里的男青年全部加入了民兵连,每人发3颗手榴弹。白天,衣振德组织民兵在村口埋地雷,晚上在各个村口轮流站岗放哨。

“当时,衣民斋家的厢房里堆了一屋子的地雷和手榴弹。”今年84岁的衣波说。他还听父亲说过当年的一件往事。有一天晚上,正在站岗的衣振星,看到有几个黑影摸进村里,他知道是敌人进了村。情况非常紧急,如果硬来,肯定打不过他们。衣振星急中生智,对几个站岗的民兵使了个眼色,随后大吼一声:“有敌人,各班各就各位,一班往东,二班往南,三班四班跟上……”紧接着,一阵应答声,一阵脚步声。敌人以为这里住着八路军的部队,吓得转身就跑。

烧木炭,支援兵工厂造炮弹

衣家村背靠险峻的“西大天”,这里山高林密,人迹罕至。传说民国初年,即墨人在山上烧了三年炭,竟然没人知道。

1941年,在栖东县下西佛区中队任队长的衣民斋根据区里的指示回到村里,悄悄地来到西大天,建起炭窑,烧制木炭。

“衣民斋聘请我父亲当窑头,还有衣兆南、衣兆起、衣民树,他们负责砍树,往山下抬树,然后把大树截成一段一段的,好装窑。”91岁的衣振起说,“烧好的木炭,都送到大榆庄兵工厂,制造炮弹。”

衣振起的父亲叫衣合云,当年40出头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为了赶时间,多为部队烧炭,他和村里人吃住在山上,成年累月不下山。“年三十也不回家,奶奶让我上山去叫才回来,吃了年夜饭又上了山。”衣振起说。

兵工厂的木炭用量很大,为了给部队提供更多的木炭,衣民斋就动员村里人又办起了三个炭窑。“一个在大楸,窑头是衣兆文,另外两个窑在西山,窑头是衣兆敬。”说起这些事,衣振起仍记忆犹深。

烧好一炉窑,就要往兵工厂去送。那时候,没有车,只能靠牲口驮。“一开始,我小,帮不上什么忙。到17岁,我开始赶着骡子往兵工厂送木炭。”衣振起说。大榆庄兵工厂离衣家村五六十里路,下午装好木炭,绑在骡子身上,一面一网包,等到了城里,天就黑了,住一晚上,第二天接着走,等回到村里天又黑了。

衣家村的窑一直烧到解放后,直到大榆庄兵工厂搬迁才停了下来。由于多年不再烧窑,经过六七十年的风吹日晒,当年曾立下汗马功劳的炭窑如今都已坍塌,成了一片废墟。

衣家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说:“这些炭窑都是衣家村的红色印记,村党支部已经决定将这些炭窑重新修复,向游客开放,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藏粮、藏药、藏乐器,伤员藏到古墓里

1947年9月,国民党在海军、空军的配合下大举进犯胶东,烟台市党政军机关有计划地撤离烟台市区,转入附近农村坚持斗争。

根据上级指示,衣家村全民动员,挖地洞,打山洞,帮助部队藏粮食、藏药品、藏部队剧团的乐器和被装。

“北塂、西窑藏粮食,南圈上面藏被服,下面藏药品,南塂地瓜窖子埋的是部队剧团的乐器,在村后埋地雷和手榴弹,还在南沟泥场挖洞准备藏伤员。”88岁的老党员衣振国回忆说,“那时我十二三岁,这些事记得清清楚楚。”

后来,国民党部队进了村,到处搜查,最后把埋在山里的药品和乐器挖了出来,扔的扔,毁的毁,到处一片狼藉。

最令人揪心的是村里还藏着一名部队剧团的女团长,这位女团长叫胡丛芬。一开始,衣文章把她藏在南拐枣树的大石头下,后来国民党的部队满山搜人,乱石就从大石头顶上滚过,吓得他们一声不敢吭。山上不安全,他们又把她藏到了村后腊月山的一座老茔盘里,这才躲过了敌人的搜查。

接着不久,国共两军开战,许多伤员被送到衣家村养伤。衣振起家里住了一位腿部负伤的战士,他的父亲衣合云把自己家的正房倒出来让伤员和护理人员来住,自己则搬到厢房和棚子里住。衣波家里也住了伤员,他的父亲衣兆连和家人像照顾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伤员。

衣波清楚地记得,有时伤员会把舍不得吃的馒头送给他吃,衣波也会把山里弄回来的土特产送给伤员。久而久之,他们便像一家人似的,等伤员养好伤离开的时候,都依依不舍地流下了眼泪。

全村不足百人,9人参军,13人支前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不足百人的衣家村先后有9人参军。

“我爷爷兄弟三个都当兵去了!”衣元良说。

衣元良的爷爷叫衣振星,1944年,他背着家人独自一人跑到许世友的部队当了一名八路军战士。弟弟衣振学一看哥哥当了兵,不甘落后,当年也跟着哥哥参了军。后来,解放战争时期,他的三弟衣振金也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弟兄三个一起参军,一时在衣家村成为佳话。衣振学在淮海战役中光荣负伤,衣振金也在锦州战役中负伤,左腿截肢,一家人都立下战功,人称“一门三杰”。

“衣民财(又名衣敏)的参军故事非常有传奇色彩。”说起衣民财,衣家村人都竖起大拇指。衣民财是1941年经衣文章介绍入党的老党员,平时以教师的身份为掩护,在柳夼、占疃、金山一带,一边教学一边开展革命工作。1945年9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把发展东北并争取控制东北,作为全军的重要任务。衣民财联络他的学生和进步青年100余人,从烟台坐船,北上参军。因为他的学生都有文化,大部分都成了战地医院的医生。在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中,衣民财所在的战地医院救治了大量的伤员。之后,衣民财随东北野战军第15兵团一直打到海南岛。

1947年春,胶东大参军,仅有十五六户的衣家村有4名青年戴上大红花,走上了解放战争的战场。党小组组长衣文章把自己的两个儿子衣振胜、衣振芝一起送去参军。当时的栖东县政府颁发给他一个匾,上书“一门双英”。

衣家人当兵冲在前面,支前也不甘落后,解放战争时期衣家村共有13人参加支前。衣振起就是当年支前民工中的一员。那是1947年秋,许世友的部队攻打海阳县城,衣振起是担架队抬担架的支前队员,负责从前方往战地医院运送伤员。“白天国民党的飞机满天飞,全靠黑夜运伤员,一宿来回一百里地,一抬就是20多天。”衣振起说起当年支前的事,依然记忆清晰,“吃的是玉米菜饼子加盐萝卜,晚上又累又饿,就地扒块地瓜也能充饥。”

老一辈精忠报国,新一代的衣家青年也不甘落后。“我父亲弟兄四个,三个参军,我也当了13年兵,我们家三辈当兵。”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自豪地说。据统计,解放以后,依然是三五十户的衣家村先后有14人当兵入伍,保家卫国。他们说,这是衣家人的传统和血性,衣家人身体里流淌的永远是红色的血脉!

责任编辑 纪春艳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