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生活感悟 正文

道德经 第八章 老林白衣师父的讲解《上善若水~…》

jellybean 2024-04-17 13:11:18 生活感悟 415 ℃ 0 评论

道德经 第八章

老林白衣师父的讲解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帛书原文:《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居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矣》

老子在道德经里共说了46次“善”字,而所强调“善”的本意并不是儒家思想“善”字的解释,所以老子的“善”字在其阐述的本意上应该更接近于“德”字,也就是指“万物自然的本性”,儒家思想的“德”为了顺应“仁义道德”理论已经转化为“德行与品性”了。而老子将“德”来比喻“水”,之所以要去理解道德经的“上善若水”似乎要先了解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如有这样的理解下,其“上善若水”应该就是指最高的“德”就应该如“水”一般。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应该是说:如水般的“德”是会使万物有利而不会让万物去互相竞争。

帛书原文:《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本句应该比较接近老子原意的思想:如水般的“德”是会使万物有利,而如水般的“德”其万物本身的心里平静的,其主要的思想不止是“不争”而且还心中“平静”的看着万物遵循着“德”而使之有利。人在万物自然的本性中只有持自己的平静,才能不至于产生私欲而为了争夺权利去勾心斗角。

这就是“有静”与“不争”之别!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这时如水般的“德”可以平静的居于众人都不喜欢低下的地方,所以这个“德”才是最接近于万物自然的规律。

即使在当时处在低下时的你,当众人都不喜欢你时,如水般的“德”仍然会在你的心中,但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本性”,所以此时心中如果仍然具有如水般的“德”,则为人处世还是接近于万物自然的规律,无所畏惧。

“德”字在甲骨文字形,于左侧上下是由一个“∨”与一个“>”组成的,有点表示表示从天而下降的,是来自上天的讯息。在“德”字的右侧下面却画出一只“眼睛”,上面再加是一条直线,有表示眼睛有“向天上看去”的意思。那是不是说明“德”字正是接受上天的信息而来的呢?所以才有点表明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是否都是需要根据着上天指定的自然规律再去为人处事呢?

所以甲骨文的“德”字已经表述了“德”字是来自于说天的讯息,等到了商周时代的金文就在其右下加上了“心”字,这个应该就是不是也表示这个讯息就是存乎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呢?因为加上“心”字后,整个“德”字就已经可以完备的确认来自上天的讯息已经注入在人类的心中了,这个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德”字就是应该是人类内心的本性。

所以从甲骨文时期的“德”字发展到金文时期的“德”字应该就是指上天用天道的讯息以心灵之窗的眼睛直达到人心,明显说明人心自然的本性了。到了小篆时期,“德”字,就变成“彳”加上“直”与“心”,“直”在上面而“心”在下面了。此时的“德”就非常明显的表示做人处事必须以正直人心为主,不能偏离自然规律下的本性,而现在的“德”字,已经没有以前的“直心”原意了。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如果这个“德”接近于万物自然的规律时,则人们将会居于善德之地;人心将会积于善德之深处;对待万物将会表现出善德之仁;言语中将会以善德表现出诚信;为官者将以以善德为治事之本,行事将会以善德为能力出发;行动时将会以善德为动之时机。

帛书原文:《居善地 心善渊 于善天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此有不同之处:《于善天 政善治》乃表示如果这个“德”接近于万物自然的规律时,万物给予的善德将会来自上天;为政者将以善德为治国之本》。

《夫唯不争 故无尤》

所以如水般的善德才做到只有谦卑的不争名夺利,能无过失,不遭凶祸。“不争”不表示“无为”,道德经最后一句深刻的总结:“为而不争”!

道德经 第八章 老林白衣师父的讲解《上善若水~…》

Tags: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