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经典语录 正文

圆圈正义-随笔之下的从容随性(圆圈正义中的名句)

jellybean 2024-04-19 00:52:16 经典语录 274 ℃ 0 评论

圆圈正义-随笔之下的从容随性

圆圈正义与其说是一本完整的著作。不如说是罗翔老师根据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包括所遇到的一些法律相关的知识整体来构建的社会思考的文章。罗翔老师通过他个人的法律学教学的思路,为我们分析了一些法律案件,包括说我们的一些生活中的矛盾冲撞,从他自己的生活哲学的角度来告诉我们对抗谦虚和倾听内心的重要性。

圆圈正义-随笔之下的从容随性(圆圈正义中的名句)

小万在阅读中其实总结了几个,第1造成的印象也是比较深刻的点,叫做何以为物质?我以为物质的这一环节呢,老师根据他自己向周边的朋友推荐写作这一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太过于功利性的一个专注,可能会让自己和世界的一些观察缺少了很多角度。

这个事例告诉我,哪怕是教授,哪怕是权威,也有可能在物质方面和功利方面没有明晰透彻。人的一个本质的内在取向性和人的所有权力和知识是非正比的,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在生活中根据这些前人的错误来塑造一个人的内在性的包容呢?巧妙地引导了我的思考。

对小万影响更深的,还有“饥饿的苏丹”摄影师致死这个事情。群众的好意最终形成了十分极端的恶意,导致摄影师无法承担这么巨大的社会压力,以至于死亡。罗老师说到人是很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这样的话他就可以用高尚的言行来伪装自己的怯懦。用高尚来掩饰怯懦是人一贯的作风,这样的自己挥斥方遒,据理力争,全然忘记自己背后的狼狈和龌龊。

康德的名言那句“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句话并非谴责他人的利用,这是一种以讹传讹的情绪化误读。我们真正的站在康德的原话来解读一下,在这个目的秩序中,人就是自在的目的本身,亦即他永远不能被某个人单纯作为手段而不是在此同时自身又是目的, 所以在我们人格中的人性对我们来说本身必定是神圣的……”。所以我们真的能通过自己来辨明感触是非情绪化吗?难道你刚才的道德职责就不是带有一点点情绪化的指责吗?触景及情,我是否也在骄傲和虚伪的假面粉饰下,咄咄逼人。

最后一段小万希望给大家分享的是一个问题,自己真的没有错吗?

因为人的眼睛在前面,人就会少的注意到自身的问题,更多的可以观察到别人的错误。所以人们理所当然的对他们的动机可以作出恶意的评价,严以律他,宽以律己。同时批评他人,还可以让我们轻易的掩盖自己的道德丑陋,从容的逃避自己的道德责任。每当我们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的时候,能否让我们的话语出口之前再等一等。每当我们对别人的动机做出恶意的评价,我们先把自己带入场景,在类似的情况下,我们的行为举止会不会比他人更高尚呢?小月月案件中,我们真的路过就会成为那一个勇敢者吗?不断问心,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理查德·巴克斯特说: 我们时常妒忌比我们地位高的人,藐视地位不及我们的人; 垂涎别人的名望、财富, 或者傲慢、冷酷地看待别人的贫寒窘迫。看到外形姣好的人, 则诱发我们的情欲; 看见有残疾的人, 就引发我们的鄙夷之心……我们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网罗。

最后愿我们都能成为严以律己,宽以律他之人,应为我们永远没有我们自己想象的那么高尚,前路漫漫,与君共勉。

Tags: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