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抒情散文 正文

罗伯昭《沐园日记》中的故事

jellybean 2024-04-19 15:12:07 抒情散文 146 ℃ 0 评论

作者宋捷,古泉文库丛书主编

沐园是罗伯昭的斋号,提起罗伯昭,泉友们应该都不陌生。自民国十三年开始收集古币以来,他几十年如一日,不惜重金,收藏罕见古钱珍品,被世人誉为“南张(张叔驯)北方(方药雨)巴蜀罗(罗伯昭)”。民国二十八年,罗伯昭自重庆取道香港定居上海,与上海的古泉爱好者结识,民国二十九年春,在罗宅召开中国泉币学社成立大会,被选为副社长。同年又与丁福保等倡议成立“寿泉会”。并创立泉币学社社刊《泉币》杂志。为中国钱币学的发展起到了不遗余力的推动作用。

罗伯昭《沐园日记》中的故事

罗伯昭日记目前存世所知有“甲申”、“丁亥”两册。其内容分别记载着农历甲申年与丁亥年大小诸事,具体时间为公历的1944年1月中旬至1945年2月初以及1948年1月中旬至1949年2月初。非常巧合的是,这两本日记的背景时代,都是在近代中华民族两次伟大胜利的前夕——抗战胜利与新中国成立。

罗伯昭对待日记的态度非常认真,一年当中一日不漏,通篇都以他特有的潇洒楷体工整书写。内容涉及到人情交际、妻儿子女、生意往来、公益募捐、学会活动以及钱币收藏诸方面。通过这些内容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罗伯昭先生更多泉学之外的信息,而且对于我等所关注的当时的钱币价格、物价信息、货币购买力等方面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罗伯昭先生日记每则寥寥数语,至多百字,但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让人不容小觑。整理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如能加以说明与日记正文放在一起,不仅可以使读者的理解变得轻松,更能通过扩展阅读来攫取更多信息。所以,我尝试写出一些利于大家理解的文字解说,希望大家喜欢。接下来,我会将整理注释时的心得体会陆续在这里和各位分享,和大家一起深入探索罗伯昭先生的1944与1948。

花絮之一 “钱镕”是个什么梗?


《沐园日记》甲申卷七月初十日条:“小杨以大泉五十背镕见示,索价昂未购。”

按:日记中的“小杨”、“成麒”均为杨成麒。杨成麒(1916~1983)是近现代海上著名钱币学家,中国泉币学社的创始成员之一。自幼随父经营古董生意,钱币得益于泉界大家张季量悉心指导,与马定祥为同门师兄弟。1940年在上海广东路开设麒麟钱币社,并向陈仁涛、罗伯昭、孙鼎等收藏大家提供货源,他不仅是辨识古泉的高手,同时也是制作钱币拓片的高手,时与著名传拓高手张叔驯助手杨廷康、马定祥助手方鹤林齐名。

初见“大泉五十背镕”的纪录,窃以为和普通大泉五十钱文花钱一样,正面大泉五十,背面穿上或穿下有一“镕”字。

《沐园日记》甲申卷九月一日条:“购房良货泉泉镕及明刀左六共三千元。”

按:日记中的“房良”、“房估”,即中国泉币学社会员房良,绰号“小江北”,上海泉商。罗伯昭收藏的建国通宝最初即为房良所得。他还曾一次得到白铜福建官局十文样币四枚(其中一枚为验真伪当场被剪破坏,见《泉币》杂志第27期出品门记载)、他还曾过手浙江一元银币。1944年罗伯昭在其手上购买不少古钱与机制币。

看到上条“货泉泉镕”时,觉得这个“镕“字应该不那么简单。于是从万能的百度上查到镕字的解释:“铸器的模型;销熔;熔化;喻陶冶;古代的矛类武器之后恍然大悟,泉镕就是钱范的意思。清末民国时期,泉界早已将铸钱所用的石、陶、金属模具统称为范,为什么罗伯昭在日记里将范称镕,这样不是变简为繁吗?百思不得其解。

这个问题没过几天就得以解决。检索《泉币》查询其他资料时,正好发现罗伯昭之所以将钱范称作钱镕的理由,他在《泉币》第廿二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拟定钱笵为钱镕说

读廿一期季量兄《论历代钱表》,因忆及竹培老人定钱模为笵,必有所本。然笵字从竹,似于治金无干,不无致疑。今读饶氏《钱说一得》,果如所见,首创钱镕之说。

其言曰:“钱镕曰笵,于古无征,朱竹垞为马衎题大泉五十镕,始以笵目之。后之谱录,遂以笵为定称。

接古治器之法,以木曰模,以土曰型,以金曰镕,以竹曰笵,偏旁训洁,各从其类。易镕曰笵,新而不实。虽笵可通范,《礼记》:“范金合土。”范取笵意,又《少仪》.“左右轨笵。“《大元经》“短笵之动,成败之效也。”皆取程式之意,究不如镕字于鼓铸为真实切当。(说文):”镕,冶器法也。"《史记?平准书》:“奸或盗摩钱里取镕。”徐广日:冶器法谓之镕。 《前汉?食货志》“冶镕炊炭。”注:鎔形容作钱模也。是铸钱之法,本曰镕。既有本字可名,何必以笵字借名易名。故余于铜铁石土各钱法,皆仍古之名日镕。”

余按饶说得之。又考《汉书?董仲舒传》:“犹金之在镕,唯治者之所铸。”师古注曰:“镕,谓铸器之范也。”又《潜夫论》:“惟治所为,方圆薄厚,随镕制尔。”"是镕为古时治金模笵通称。以镕为笵,殊失古义。自今拟定钱范为钱镕,公诸并世,以冀采纳。

通观日记罗氏对于各种钱范的记载,确按以上分类。铜范曰镕,陶范曰笵,一丝不苟。罗伯昭对于文字的认真态度不止这一处。他的《临安府贰二百文省释疑》与《再说轮临安府贰佰文省》、《建武五铢范年月日考》,均以一、二字立论铺陈而成文章,且其观点至今经得起推敲,前辈无一字无出处的严谨治学态度确为我辈学习。

另,《沐园日记》校编本“钱镕”词条的解说如下:

钱镕:罗伯昭对金属钱范的命名,其定名遵从朱竹垞旧说。见《泉币》杂志廿二期罗伯昭著文《拟定钱笵为钱镕说》。

罗伯昭十五岁单身一人赴上海求学,八年苦读,从圣约翰大学商学院毕业,并获取学士学位。圣约翰大学(St. John'sUniversity),诞生于1879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并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

圣约翰大学自1881年便采用全英语授课,1892年起开设大学课程,1905年升格为大学,美国多所名牌大学如耶鲁大学等,都承认约大学历,并给予直升其研究生院的优待。73年的办学历程中,圣约翰大学享有“东方哈佛”、“外交人才的养成所”等盛名,更是培育出了顾维钧、宋子文、严家淦、林语堂、潘序伦、邹韬奋、荣毅仁、经叔平、贝聿铭、张爱玲、周有光等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校友,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

罗伯昭的进出口桐油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固然和他在大学受到的英文教育密不可分,但更多则因为他的近乎完美的人格与坚守的商业道德深受中西同行的信任与尊重。因为从事进出口贸易的缘故,罗伯昭与西人(多为欧、美、俄人)的交往非常密切,仅《沐园日记》中所记录的西人就有十数人之多。民国时期,在中国常驻的西方人士为了与国人交流,普遍给自己起个中文名字,或以音近,或与意通。罗伯昭虽熟谙英文,但日记中记载的西人姓名却采用读音直译的方式,和他们自己的命名差异很大。这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困难。

《沐园日记》中关于西人的纪录多为商业活动与人情往来,唯与阚恩有着收藏的交集,甲申日记(农历纪年)中记录了一下三则:

甲申 正月廿九日“出访寒枫与阚恩。”

三月初二日 “午后阚恩约茶会,观其藏象牙雕刻品。”

六月初十日“上拓川康军御藏币,乃阚恩藏。”

图片:《中国泉币学社例会记录》

阚恩之名初看似旗人名,另汉人亦有阚姓,出自姜姓,以封地名为氏。阚,读音为kàn。整理人物名录时,在《中国泉币学社例会纪录》中查得:(1944年)7月22日第一百三十七次例会(参见《沐园日记》甲申六月初三日),共出席十七人,其中有阚恩之名。出品人十人,无阚恩之名,但有西人名“Kann”出品“浙江廿二年二角”、“袁像高冠”二品。排查之后,可以确认,阚恩即为Kann之音译。其实,在机制币的圈子里,他有一个更为响亮的中国名字:耿爱德。

图片:《中国泉币学社例会记录》

耿爱德(1880-1962),即Eduard Kann(亦称E. Kann),又译名为阚恩。他出生于奥地利。 1901年进入英国银行界,次年被派往中国分行,之后长期就职于外国在华银行,三十年代后他在上海自行创业,专注于金银条块买卖仲介。他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名外籍中国货币金融问题专家,对于中国的货币制度有着深入的了解。他还喜好收藏中国钱币,收藏重点是中国机制币,居沪时曾任上海西侨货币研究会会长。1948年至1949年间,许多在华外籍人士纷纷抛售珍罕的中国钱币,以回收资金,耿爱德乘机收进许多稀世珍品,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耿爱德移居美国。

因有着丰富的金融从业知识,耿爱德常被国民政府就特殊金融问题征询意见,还曾受聘任职于中央造币厂顾问委员会。

古泉文库藏书 《中国货币论》初版

著述方面,耿爱德最主要的著作有两种。一种是他在1926年写成出版的《中国货币论》(The Currency of China),翌年再版,1928年夏间由蔡受百译就,192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文版,1975年在纽约被翻印。《中国货币论》(The Currency of China)以文字为主论述中国货币,图版僅数页。1926年上海初版为深绿硬皮,1927年修正后再版

另一种是他定居于美国后开始写作的《中国币图说汇考》(Illustrated Catalog of ChineseCoins),1954年出版,书中图例均出自其藏品,是关于中国机制币方面的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并于1966年再版。《中国币图说汇考》(Illustrated Catalog of Chinese Coins ) ,上为1954年版(牛皮纸灰黄皮,现在买到的常无封皮),25开硬装,內文476页以银币为主,金镍币为副无铜币,图版224页。

古泉文库藏书:《中国币图说汇考》初版

耿爱德还在当时中文的财政金融类刊物,如《银行周报》《中行月刊》《中央银行月刊》《社会经济月报》等,发表论文数十篇,部分为时评及杂记,部分为其研究中国金融及货币问题的文章。此外,耿爱德还有部分以英文发表于各类英文版杂志的连载文章,后多结集为单行本印发,所知者有《中国对内公债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s Internal Loan Issues)、《中国造币史》(The History of Minting in China,又译名为《中国机制币史》或《中国机器造币史》)、《中国金币史》(Coinage of Gold in Chinese)、《中国流亡政府试造币》等等。就著述之丰而论,当时的外籍学者恐无出其右者。在早期的中国近代机制金银币收藏领域里,谈得上丰富的人很多,但能出书论述的就很少了,而其中资料详尽完整者,则以耿爱德所著的《中国币图说汇考》为佼佼者。

除著述外,耿爱德还收藏有大量的中国货币,种类繁多,以机制币为主,有些极为罕见,是著录中的精品。虽然他自认为其藏品在同好的西方人士中不如邬德华 (Alphonse Marie Tracey Woodward,又译名为伍德华特)丰富,但恐怕也无人能出其右。

古泉文库藏书:1971年耿爱德专场拍卖图录

耿氏藏品于1971年起分三批分三部分拍卖。第一部分计1200品,其中大多是极珍贵的钱币;第二部分计535品,大部分是新疆钱;第三部分是耿氏的大部分集藏,是其曾著录过的精华,如吉林和新疆的金银币。英国大英博物馆现藏有中国银锭332件,其中有190件银元宝系其旧藏,於1978年时为该馆购得。

古泉文库藏书:《泉币》杂志

1940年6月17日,上海西人泉币会(也称上海西侨货币研究会,1934年在上海创立,张絅伯、张叔驯为该会两位华人创始会员)改选,耿爱德出任会长。改选消息一出,张絅伯即在《泉币》杂志(第二期)发文,号召两会合作。

1940年10月19日,耿爱德以上海西人泉币会主席身份致信中国泉币学社,对中国泉币学社创立表示祝贺,并提出两会合作方法草案。罗伯昭以泉币学社副社长的身份回函答复,表示原则同意两会合作办法,具体以四则细节答复。(详见《泉币》杂志第三期)。耿爱德的来信与泉币学社的复函均由罗伯昭翻译,耿爱德的姓名在当时被翻译为中文:伊坎,此或为罗、阚二人交往之始。

查《中国泉币学社例会记录》,Kann曾参加过第七十次(1941年12月27)、七十九次、八十二次、九十八次、一百零七次、一百十五次例会,自第一百二十一次例会(1943年12月11日)至第一百七十二次例会(1935年12月8日)他几乎每期必来,有时还参与出品,出品钱币以机制币为主。

1942年耿爱德在《泉币》杂志(第十四期)发表《吉林银币之错版》(英文),1945年(第廿九期)发表《说民国二十五年之银币》(中文,沐园译);另《泉币》杂志出品门还陆续刊登有署名Kann藏品的钱币介绍文章:如第廿六期《川康军御藏纪念币》、第廿七期《阴文吉字宣统二角》、廿八期《吉林戊申二角异版》、 廿九期《民国二十四年中圆铜样》、三十期《华北廿九年拾分镍币》、卅二期胜利号《安古柏金钱》、《新疆省造光绪二钱》等文章,这些标明Kann藏品的出品门文章,应该都是耿爱德口述,罗伯昭翻译而成。

罗伯昭在甲申年的日记中,不乏珍稀机制币的购买记录,这应该多多少少都和与耿爱德的交集有些关系。

罗伯昭在《古钱大辞典》中有一篇自序,第一段就写到他的职业生涯:

“余姓罗,名文炯,字伯昭,世居巴县,先父应文公以商业起家,余年十四负笈申江,寻考入圣约翰大学,民国十四年授文科学士。卒业时父执杨希仲创聚兴诚贸易部,谋国际贸易之发展,遂得其任用,历任汉口重庆等分部经理。会杨君殁,于十七年受美商生利洋行之聘,创设渝、万分行,任全川总经理。耑输土产出口,资助农村经济。二十四年兼任汉行出口部经理至今述职如故。”

大学毕业后,他正好赶上父亲的老东家聚兴诚银行组建贸易部——老当家杨希仲筹划多渠道经营。于是水到渠成的他就到了这个新部门。罗伯昭也很争气,他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进行市场调研,走遍了巴蜀各地,了解各地特产,广交朋友,回到部门后建言献策,以出口桐油作为主要经营方向。非常幸运的是,他不仅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并且交出了一份让东家非常满意的答卷。

说到桐油,相信现在的人们都很陌生了。但是在过去的那些岁月,桐油可以说是大自然赐予中国人的宝物。如果没有桐油,就无法成就白娘子和许仙的那段神奇姻缘。

桐油伞(中国传统工艺)

如果没有桐油,世上也许就再没有了乌金拓,以及精彩纷呈的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桐油墨(采用燃烧桐油时产生的油烟碳灰制成的墨)

小到古人的木屐,大到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无不有用到桐油的地方。那么桐油到底是什么呢?

桐油果实


桐籽

桐油就是用油桐树果实压榨出来的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度好、附着力强、耐热、耐酸、耐碱、防腐、防锈、不导电等特性,用途广泛。是制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被大量用作建筑、机械、兵器、车船、渔具、电器的防水、防腐、防锈涂料,并可制作成油布、油纸、肥皂、农药和医药用呕吐剂、杀虫剂等。

桐油

在一战与二战之间,石油的多种用途尚未得到开发,桐油作为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武器与机械设备的保养,是各国都需求的紧俏商品。而在当时我国桐油的生产与出口量占世界的90%以上,可以这么说,得桐油者得财富。罗伯昭这个从大上海洋大学毕业的高材生,钻到内地的穷乡僻壤,大量收购四川、重庆、湖北的土产桐油转卖国外,他地头熟,资金多,客户广,人品好又懂外语,生意做得那是风生水起,怎么能不发财?

生意做大了,势必要有更多的客户,进出口贸易和本乡本土的小买卖不一样,大洋彼岸的买家的资质、信誉和财力生利洋行这边无法掌握,而且在运输过程中,汇率的升降、战局的变化、行市的高低以及货物的安全都会直接影响到桐油价格的涨跌。一边是风险挑战,一边是巨额利润,生意该怎么做?

说简单也很简单,那时的国际贸易已普遍采用信用证支付方式:由银行出面担保,卖方按合同规定发货后,将商业合同、运输提单、运输保险、政府批文与其他必要单据交给银行,就可从银行预先拿到货款;货物到达交易双方指定的目的地之后,买方支付给担保银行交易货款与手续费,拿到所有单据后再从承运人或承运代理人处取货。

这种支付方式使相隔甚远的交易双方在履行合同时处于同等地位,解决了双方互不信任的矛盾。所以在日记中,罗伯昭每当交付货物上船拿到提单后,就需要马上去聚兴诚、金城银行去兑换货款,然后再归还购油的贷款。真心不容易呀!

十五年前,淘宝网出现,将网络平台作为交易双方的中介和保证人,买家付款后由淘宝通知卖家发货,买家收货后平台转账给卖家,交易完成。这个方法颠覆了历史上传统的商业模式,让客户可以放心的选购千里之外自己需要的商品。我们可以说,淘宝最初的这个创意就是受到了信用证贸易的启发。

从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利洋行只和最有实力的公司合作:驳船用太古的,长江拖船用民生的,出海大船用美国总统(APL)的。

为了保证货物在运输途中万无一失,还需要为出口货物购买保险。当时的出口货运险叫水险,盗抢险叫做兵险,在当时的年月,这个险是不能不保的,生利洋行所选择的保险公司也是当时在国际上信誉都非常良好的美亚保险和太平保险。事业收藏两丰收,所谓人生赢家,莫过于此。

《 沐园日记》中更多的记载还是和钱币有关的那些事儿:骆泽民皇统元宝的来历;徐天启篆书折二钱日记记载与《徐天启篆书钱发现记》文章为什么不一致;新币十一铢的真实故事,张叔驯抗战后美国归来为什么又急着飞走?罗伯昭被中统特务勒索的黄金是二十两还是二百两?种种种种,敬请期待古泉文库钱币文献系列丛书第七种: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