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风光美景 正文

2023新高考四省适应性考试详解精析(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报名)

jellybean 2024-04-19 23:00:30 风光美景 200 ℃ 0 评论

来源:湘语文 语文好

综合解析: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李老师 等

2023新高考四省适应性考试详解精析(2021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报名)


2023年四省适应性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

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C.“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

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

【答案】D

【湘语文解析】原文: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

可见,许多“北极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但“北极动物”不等同于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

补充地理知识:“北极动物”是指北极生存的动物,主要包括北极苔原地带的栖居动物和北冰洋中的海洋动物。其中以鲸和北极熊为代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响。

B.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

C.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D.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答案】B

【湘语文解析】原文: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可见,北纬30°附近亚热带地区受行星风系控制干旱少雨;青藏高原的出现改变了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的气候,但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其他地方“降雨骤减”的说法有误,因为这些地方本来就是干旱少雨的。故选B。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

B.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分别属于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这三级阶梯就是根据海拔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C.行星风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的一种流动方式,它的流动本来是非常规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会打破其规律。

D.较之高原,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少,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


【答案】C

【湘语文解析】A项中,“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有误。相关原文有两处:“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它(西风)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可见,“挤压”造成“抬升”,但没造成“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土层堆积厚度增加是因为外力的西风“吹起”“沙尘”。

B项中,“大兴安岭”“属于第三阶梯”有误。原文:“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仅从语法看,原文“以东”是限制三座山,还是最后一座山,似存在一定歧义。从地理老师提供的地理知识来看,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三座山形成一条地理分界线,是指“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三座山的以东”(而非“大兴安岭加太行山加雪峰山以东”),所以根据原文,大兴安岭不归属第三阶梯,它只是分界线的一部分。

D项中,“因此”强加因果。原文:“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可见,前后两部分不构成因果关系。


4.东部季风区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藏高原在其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分)

【答案】第一问(2分):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

第二问(2分):影响大气循环;东亚季风被“抽吸”进入大陆,带来充沛的水汽,形成大量降水。

【湘语文解析】锁定原文: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答案中“高温”在文中似不明确。但根据原文“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且青藏高原是高寒,反推东部季风区相对高温炎热。也可结合地理知识,东亚季风区气候特点是,冬季风盛行时,东亚地区的气候特征为低温、干燥、少雨;夏季风盛行时则为高温、湿润多雨。

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4分)

【答案】

①科学性:在介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

②逻辑性:从根本成因到后续影响,主次分明,逻辑清晰;

③严谨性:对关于科学判断的陈述加以适当界定,列出关键数字,更加精准;

④通俗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运用打比方等手法,将青藏高原的特点等专业性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

【湘语文解析】

①科学性:在介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如本文介绍青藏高原的形成对中国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的影响,这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在介绍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时,用到了一个术语——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这些都体现出了文章的科学性。

②逻辑性:从根本成因到后续影响,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文章先介绍青藏高原的成因,“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然后依次介绍对地貌的影响,对气候、水系、生命的影响,地貌影响到了气候,气候又影响到了水系,最后影响到生命,环环相扣,逻辑清晰严谨。

③严谨性:对关于科学判断的陈述加以适当界定,列出关键数字,更加精准。如“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中“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使表达严谨;如“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中“囊括”“绝大多数”也体现了表达的严谨性,而诸多数字的罗列则体现出精确性。

④通俗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运用打比方等手法,将青藏高原的特点等专业性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如把青藏高原比喻为一座大型“抽风机”,生动地解释了青藏高原是如何影响到中国北纬30°附近地区的气候的,体现了文章的通俗性。

【高考链接】2012福建卷科普文《蟋蟀之话》

无论鸟类、螽zhōng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6分)

示例一: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举例:如……

示例二:本文语言平实,善于以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说明蟋蟀的生命特征和生活习性。举例:如……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

茅 盾

他们第一次感觉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跟他们在一起,是在天方破晓、山坡的小松林里勉强能够辨清人们面目的时候。朝霞掩蔽了周围的景物,人们只晓得自己是在一座小小的森林中,而这森林是在山的半腰。

昨夜他们仓皇奔上这小山,只知道是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现在,他们在晓风中打着寒噤,睁大了眼发愣,突然发觉在他们周围,远远近近,有比他们多一倍的武装人员,不用说,昨夜是在森严警戒中糊里糊涂地睡了一觉。

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走近他们来了。他操着生硬的国语,告诉他们:已经派人下去察看情形了。

“敌人在什么地方?”他们之中的G君问。

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他侧着头想了想,好像一个在异国的旅客临时翻检他的“普通会话手册”,要找一句他一时忘记了的“外国话”;终于他找到了,长睫毛一闪,忽然比较流利地答道:“等等就知道了。”

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然而人心总是无厌的,眼前既然有这么一位“语言相通”的人,怎么肯随便放过?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

年轻人不忙不慌地静听着,闪动着他的长睫毛。末了,他这才回答,还是那一句:“等等就知道了。”这一句话,现在可没有刚才那样的效力了。因为提出的问题太多又太复杂,这一句回答不能概括。人们内心的不安,又开始滋长。

幸而,这所谓“等等”,不久就告终。敌人果然离这小小村落远些了,他们可以下山去,到屋里一歇了。

因为整夜不曾好生睡觉,他们首先被引进一间房去“休息”一会儿,这房本来也有人住,但此时却空着。

吃早饭的时候,招待他们的东道主告诉他们:今晚还得走夜路,白天可以畅快地睡个好觉。

他们再回那间房去,刚到门口,可就愣住了。

因为是从光线较强的地方来的,他们一时之间也看不清楚,但觉得房里闹哄哄挤满了人,嘈杂的说笑,他们全不懂。然而随即也就悟到,这是这间房的老主人们回来了,是放哨或是“摸敌人”回来了。

渐渐地看明白,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然后一个一个又出去了,步枪却随身带起。

房里又寂静了,他们几位新客呆了半晌,觉得十二分的过意不去。他们都走到那伟大的板铺前,正打算各就“岗位”,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

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

一会儿,他却抬起头来了,呀,原来就是早晨在山上见过的那位年轻人。

只记得他是多少懂得点国语的,他们之中的C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并对于占住了房间的事,表示歉意。

年轻人闪动着长睫毛,笑了一笑。可是他并不开口,凝眸望了他们一眼,收拾起书笔,站起身来打算走。

“不要紧,你就留在这里,不妨碍我们的,况且我们也不想睡。”C君很诚恳地留他。

他可有点惘然了,似乎有多少意思要倾吐,然而一时找不到字句。这当儿C君看见他手里那本很厚的书就是他们一个朋友所写的《论民族民主革命》,一本高级的理论书,不禁大感兴趣,就问他道:“你们在研究这本书么?”

他的长睫毛一敛,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句:“没有人教。”

“学习小组上用什么书?不是这一本么?”

“不是。”年轻人的长睫毛一动,垂眼看着手里那本书,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

这叹息声中,正燃烧着火焰一样的知识欲;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是灰心失望。他们都深深感动了。C君于是问道:

“你是哪里人?”

“新加坡。”

“什么学校?”

“我是做工的。”年轻人回答,长睫毛又闪动一下。

从他不完全的答语中,他们知道了他生长在新加坡,念过一年多的小学,后来就做机器工人,抗战以后回祖国投效,到这里也一年多了。

“你怎么到了这里的?”有人冒昧地问。

年轻人又有点惘然了。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又回到原来的话题,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呀。”

于是把那本厚书塞进衣袋,他说:“我还有事,等等,时间到了,会来叫你们。”便转身走了。

房里又沉静了。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

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

(有删改)

【写作背景与命题理念】

文学类选材来源于茅盾先生的散文《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凸显革命文化的历史记忆,服务立德树人,为国育才。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香港时,茅盾几经迁转隐匿,艰险备尝,终于在东江游击队的保护下和大批文化人一起逃脱出来,“走东江,过衡阳,到桂林”,长途跋涉达两月之久,从而成为作家人生道路上不平常的一段。在这之后的几年里,茅盾就此写过不少散文,《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就是其中的一篇。

两道主观题的设置巧妙,第8题要求考生概括分析文中那位青年前后给了“他们”哪些不同印象,第9题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那位青年的形象的。这两道试题具有“反押题”及引导考生“减少机械刷题”、紧密结合文本分析的功能。这两道试题需要考生有审美鉴赏与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探究意识才能建立起语文知识和语文实践之间的关联。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见到青年之前,“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在青年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时,“他们”的不安“又开始滋长”,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

B.在写战士们解下挂在身上的物件时,用了“闹哄哄的”“劳什子”等词语,写他们带来的嘈杂与混乱,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

C.在C君打招呼和表达歉意时,青年只是笑一笑,并不说话,收拾起书笔打算离开,表明他不想打扰“他们”休息,也表现出他有些羞涩的特点。

D.“他们”与那位青年虽然只有短暂的交流,但通过了解到的部分信息,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

【答案】C

【湘语文解析】A.“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理解有误,原文中“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说明青年的到来缓解了“他们”的不安。B.“暗示 ‘几位新客’ 对此有些不满”理解有误,原文“房里又寂静了,他们几位新客呆了半晌,觉得十二分的过意不去 ”,可知“他们”没有不满,反而有些歉意。D.原文“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可知让“他们无限兴奋” 的是青年人身上的优秀品质(结果),而不是“过程”。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一句先写“他们”感觉到有这么一位青年跟“他们”在一起,然后才交代时间和环境,这样起笔虽稍显突兀,但具有聚焦的效果。

B.本文写那位青年的国语不好,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像异国旅客似的,临时翻检自己的“普通会话手册”,这为后文揭示他的身份做了铺垫。

C.“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一句,以榴霰弹比喻“他们”提出的问题,突出问题杂多而散乱,这一比喻也契合战时环境。

D.本文以时间为主要叙述线索,形象地描摹了那位青年的言行,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语言也十分生动,是一篇叙事记人的美文。

【答案】D

【湘语文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的艺术特色。D.“未详细地记述他的心理活动”有误。

小结:人物描写手法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对比衬托等。


8.本文中那位青年前后给了“他们”哪些不同印象?请概括分析。(6分)

【答案】

①第一印象是全副武装的青年战士,国语不好,无法回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态度却从容不迫;

②再次见面时感到亲切,青年专心致志地学习,让“他们”深受感动;

③得知青年是归国支援抗战的华侨工人,态度沉着,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们的面影。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湘语文解析】这道题具有明显的“反押题”“反套路”倾向,引导考生认真阅读文本,真正梳理出青年留给“他们”的先后印象,而非先入为主地套“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之类的答题模板。


9.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那位青年的形象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试题评价】

文言文设置多文本阅读,优化了试题呈现方式。两则材料总字数约为650字,比2022年新高考Ⅰ卷(605字)略多。

材料一选自《论语·先进》与《论语·子路》中的两句话。材料二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其中简答题要求考生思考“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的原因,这道试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考生对文本是否能够真实读懂,能否将两个文本的信息进行比对性的阅读。

【湘语文注释详解】

材料一:

德行(道德品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善于言辞表达):宰我,子贡。政事(为官从政,善于处理国政事务):冉有,季路。文学(指古代文献,即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文献知识):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怎样)斯可谓(可以称为)之士(智者、贤者,对君子的美称)矣?”子曰:“行己(立身行事)有耻,使(出使)于四方,不辱(辱没,侮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辅佐)齐简公,欲为乱(作乱、造反),惮(忌惮)齐邦鲍、晏,故徙(调动)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担忧)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定语后置,有相伐之诸侯)/尚(尚且)耻之(意动用法,以……为耻)/今(现在,一般放句首)鲁/父母之邦也(“也”表判断),丘墓存焉(那里)。今齐将伐之,可无(难道没有)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阻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派遣,使离去)之。子贡南(向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万辆战车。乘:车,战车,包括一车四马)之齐,私(占有)千乘(千辆战车)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切:深,深切。又如:爱之深,责之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显耀的名声)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使……得以(使……受损伤)保存;保全。类似词语:完璧归赵,臣活之,全)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施展神威,威慑)晋邦(春秋时代的晋国)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尊称,您)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占有)鲁矣。且大吴畏(使……畏惧)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这样,这时候)君实空(使……空虚)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向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竟)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国家的宝器,瑰宝珍品),以喜(使……高兴)其心,毋(不要)恶(憎恨)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他)战而(可不译)不胜,则君之福(福分,福气)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到,引申为攻打,结合前文“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和后文“吴晋争强,晋人击之”)晋。(吴国先打齐国,再和晋国交战,有先后之分,也可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文意理解题C项说“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有误)臣请北(相北)见晋君,令(省略:晋、越两国,而非齐晋两国,因为齐国已经被打败。所以文意选择题C项有误)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疲敝,疲惫)乎齐,重器羽旄(乐舞时所执的雉羽和旄牛尾,亦为旌旗的代称)尽乎晋,则君制(引申为利用)其敝(疲惫,衰败),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发动,调集)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布置军队)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渡过。又如:楚人涉江。类似词语:渡,济,绝)江袭吴,杀夫差(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吴王阖闾之子,曾击败越过称霸,被称为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之一)而僇(同“戮”,杀)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使……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使……称霸)越,是也。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答案】F I K 诸侯有相伐者 / 尚耻之 / 今鲁 / 父母之邦也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

【湘语文解析】从传统的4选1,改为15选3断句。综合考查学生的文言文能力。特别提醒: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诸侯有相伐者”是定语后置句,意思是“(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耻之”,意动用法,以……为耻;“今鲁,父母之邦也”,是典型的判断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答案】B

【湘语文解析】从2022年高考开始,此题从纯文化常识题逐步改为课外和课内词汇对比,且从1-2项词汇对比,到这个题的3项词汇对比。3个中2个(《短歌行》《琵琶行》)都是高中篇目。

“存”为“使……保全,挽救”之意, “枉用相存”的“存”为“问候,省视”之意(据《古代汉语词典》)。又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则如云,匪我思存(不是我所思念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答案】C 错在“齐晋同时出兵”。

【湘语文解析】原文“……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可知应是“晋越同时出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答案】(1)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深深为您担忧。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私”“恐”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他打仗失败了,是您的福分。他打仗胜利了,一定会以剩下的部队去攻打晋国。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福”“临”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3分)

【答案】①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②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的过程中曾涉及过。

【湘语文解析】选文一有明显的提示,命题者选用这两句话自有深意。

从“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知善于辞令的是宰我和子贡,而颜回有德行,但不适合出使别国。

从“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可知子贡和孔子讨论“士”的标准时,涉及到“出使”一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毛君游陈氏园① 苏辙

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

筼筜似欲迎初暑②,芍药犹堪送晚春。

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

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筠州期间。②筼筜:一种皮薄竿高节长、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园中很多花朵都曾被频频风雨损伤,但诗人游园的心情并没受到影响。

B.颔联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筼筜和芍药,也点出了游园的时节。

C.“无巡”意为不拣选地方,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畅饮时的随意状态。

D.路上杂乱地走着尽欢而散的人们,诗人也回到了家中,心中充满喜悦。

【答案】C

【湘语文解析】巡:遍,酒席上给全座依次斟酒一遍:~杯(主人在宴席上依次向客人劝酒)。酒过三~,菜过五味。“无巡”即朋友之间饮酒很随意不劝酒。很多考生选了A,认为“但诗人游园的心情并没受到影响”有错,实际上这个说法是正确的。风雨摧折花朵,常人看来确有怨叹,但苏辙保持了豁达心态,并不因此伤感,能继续欣赏美景,纵情饮酒。


16.从本诗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暮春时节,风雨连绵,诗人游园所见应是桃李凋谢,满地落红,但诗人并无愁怨叹惋之情,仍然找到了怡人的美景,并与友人们把酒尽欢;

②诗中展现出了诗人旷达的胸襟,由此看来,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诗人也会有随缘自适的气度,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湘语文解析】首联“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风雨不断,花朵都遭摧折,令人愁怨。诗人们看见满地残花,一定在心里怜惜,更叹息美好总是短暂。但诗人却从中看到了“筼筜似欲迎初暑,芍药犹堪送晚春”,虽然桃花、梨花纷纷凋谢,但是翠竹茂盛,芍药盛开,草木清新,绿意盎然,大自然生生不息,也让人感到了一丝安慰。面对满地落红,诗人并无愁怨叹惋之情,仍然找到了怡人的美景,并与友人们把酒尽欢,“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过去的路上更是“归轩有喜”,可见其乐观、洒脱、旷达。

根据考生作答实际和阅卷讨论,对答案做了调整:

①暮春时节,风雨连绵,桃李凋谢,满地落红,但诗人并无愁怨叹惋之情,仍然找到了可赏美景(筼筜,芍药),并与友人们把酒尽欢。【联系诗句分析】

②诗人赏景的经历和感悟,展现诗人旷达的胸襟。【从赏景角度,加以总结】

③在面对人生挫折(人生风雨,遭遇贬谪)时,诗人也能做到随缘自适,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知人论世,结合注释,延伸分析】

【创作背景】

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听说这个不幸消息之后,心里非常着急,他宁愿自己辞职,也要以此交换兄长脱离险境。但是朝廷并未准许他的请求,还将其贬为筠州(江西高安)盐酒税。

诗人来到异乡,当地的一些文人墨客都久仰其大名,纷纷前来迎接。彼此接触久了,大家都敬佩苏辙的才学和人品,并经常邀请他到自己家中作客。这首诗就创作于诗人来到筠州的第三年,时值暮春,才子们兴致勃勃地饮酒赋诗,留下了很多传世之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 ”两句,问答之间交代了主人公忧思的缘由。

(2)诸葛亮在后世深受推崇,如陆游《书愤》中“ ”两句,就表达了对他由衷的赞叹。

(3)古代诗歌中往往用不同季节来表现时序更替、光阴流逝,如“ ”。

【答案】(1)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示例一: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示例二: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示例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示例四:送了春归又送秋,人间随处寄悠悠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早在殷商时期就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石。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中国印”会徽曾让汉字大放异彩,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也因汉字“冬”“飞”而锦上添花。

“冬梦”和“飞跃”两幅会徽,内容均包含奥运标志、运动员和比赛场景、城市、年份,层次清晰,寓意深远。会徽的上半部分用刚劲曲折的线条勾画出了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下半部分相对柔美圆润,既有赛场、跳台、滑道的轮廓,又似重峦叠嶂、绵延起伏。在绚烂的“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使得黑色的“BEIJING 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显示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

18.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示例:会徽的上半部分线条刚劲曲折,形如矫健的冰雪运动员,正向前滑行,冲向胜利。

评分参考:写成两个短句,给1分;写成三个短句,给2分;写成四个及以上的,给3分;表达流畅,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原意,可酌情给分。改变原句意思,该句不给分。

【湘语文解析】长句改短句最基本的方法:把作定语或状语的部分提出来,放在对应的主语后充当谓语,组成新的句子。此题中,保留“勾画”亦可,可答为:会徽的上半部分线条刚劲曲折,(这些线条)勾画出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他们正向前滑行,冲向胜利。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案】示例:在绚烂的“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黑色的“BEIJING 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表达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

评分参考:“使得”“显示”两处,每改对一处给1分;语言流畅,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湘语文解析】考生把握不准的是,“显示”为何不能搭配“承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承诺”: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承诺”一般和语言有关,所以不能搭配“显示”“彰显”,而应是“表达”“传达”。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关于喝水与减肥,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喝热水能提高代谢,( )。理由是喝热水后体温会上升,新陈代谢也就随之提高,就像人生病发烧时代谢会提高一样。实际上,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 ),人体总是恒温的,对基础代谢的影响更是,自然也就谈不上减肥。

不过 ② 的是,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显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实验将一群健康的成年人分为三组,分别给他们喝常温蒸馏水、常温生理食盐水和3℃的冰水。结果发现,不管是喝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都不能提高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竟然提高了4.5%,并且这一效果可持续60分钟。不过遗憾的是,新陈代谢提高4.5%带来的热量差,对减肥来说基本上 ③ ,平时做菜少放半勺油就出来了。

20.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示例:①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②不管喝多少热水 ③而喝了3℃的冰水

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湘语文解析】根据开头“关于喝水与减肥”,可知文段意在论述“喝水与减肥”的关系,由“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喝热水能提高代谢”得出“喝水能够减肥”的结论,加上关联词“从而”。答案为:①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根据下文“人体总是恒温的”,确定关联词“不管”、“无论”,“总”说明分多个情况,再由“实际上,喝热水对健康人的体温几乎没有影响”得出:②不管喝多少热水

根据上文“实验将一群健康的成年人分为三组,分别给他们喝常温蒸馏水、常温生理食盐水和3℃的冰水。结果发现,不管是喝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都不能提高新陈代谢”可知“3℃的冰水”能够提高代谢;原文分号前后形成对比,加上表转折的关联词“而”,得出答案:③而喝了3℃的冰水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微乎其微 ②出人意料 ③无济于事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湘语文解析】此题难度不大,且有较好区分度。第三空填“杯水车薪”亦可给分。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

【答案】示例:①喝冰水能提高新陈代谢,②但是提高的幅度很小,③对减肥基本没有帮助。

评分参考:写出两点给1分,写出三点给2分;写出正确的转折关系的句子给1分,句子简洁流畅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湘语文解析】原文第二段共有四个句子。①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显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②实验将一群健康的成年人分为三组,分别给他们喝常温蒸馏水、常温生理食盐水和3℃的冰水。③结果发现,不管是喝常温蒸馏水还是生理食盐水,都不能提高新陈代谢;而喝了3℃的冰水,新陈代谢竟然提高了4.5%,并且这一效果可持续60分钟。④不过遗憾的是,新陈代谢提高4.5%带来的热量差,对减肥来说基本上无济于事,平时做菜少放半勺油就出来了。

这四个句子可分为两个层次。前三个句子是第一个层次,第一句主要说“有一项人体实验的结果显示,冰水可以提高新陈代谢”,第二、三个句子是具体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是对第一句的印证;第四个句子是第二个层次,“新陈代谢提高4.5%带来的热量差,对减肥来说基本上……”主要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新陈代谢提高4.5%”其实提高的幅度很小,二是这么小的热量差对减肥没有什么帮助。两个层次之间,原文用“不过”连接,在概括句子时,替换为表转折关系的“但是”。


四、写作(60分)

【安徽 云南】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吉林】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黑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来自省级阅卷组

本次作文是二元辩证的材料。材料和写作提示均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二者皆可作为写作的内容。

1.可以分析“简约的理念”,也可肯定“繁复的价值”。

2.如果将二者兼顾,进行辩证分析,在立意上显得更为深刻一些。既要倡导简约的理念,又要肯定繁复的价值;或是分析在什么时候,什么方面选择简约,什么场景选择繁复,或者在某一事物(或某一场景)中二者均能体现。例如:事繁人简,藏繁于简,化繁为简等。

3.对“简约”和“繁复”的概念界定要准确,不要偷换概念。如果将“繁复”等同于“坚持”“执着”“重复”等,将“简约”的等同于“节俭”“简朴”等概念,认为偏离文意。



声明 本文试卷来自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来自湘语文公众号,部分为摘引,部分为原创,转载请保留出处。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