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散文随笔 正文

散文到底应该怎么写?

jellybean 2024-04-18 14:26:35 散文随笔 222 ℃ 0 评论

从贾行家的《文化参考》中了解到《贻笑大方》电视剧,带着好奇之心去看了几集。发现剧情很多地方都能让人忍俊不禁,用剧名来讲,真的很“贻笑大方”!真应了那句台词:讲人的,很深刻!

而此时在我脑海中浮现的,却并不是深刻的人性,而是——散文到底应该如何写?

散文到底应该怎么写?

这思维跨度有点大,前后似乎没什么关联,不知怎的我就想到了这?但仔细追思,发现源头是“讲人到底应该怎么讲”?

想清楚了这点,你会发现,讲物似乎也是这个逻辑,写景似乎还是这个逻辑!于是,散文的逻辑不也就清楚了吗?

看了《贻笑大方》,最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答案是三个字——结构化!反观自己作文水平,一直停留在“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不到就无话可写”的状态。

这又让我陷入回忆,在我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生涯中,从来没有哪一个语文老师跟我提过“结构化”这三个字!否则,如此具有启发性的写作思路,在高考前的任何一个时间点接触到,都能提升我的作文水平好几个层级!

散文不像“唐诗、宋词、元曲”那样,具有固定的韵律结构;也不像议论文那样,具有“论点、论证、论据”式的三段论结构。

散文属于“漫步遐思”,它总是跟灵感挂钩,而凡是跟灵感挂钩的东西都具有不稳定性。“灵感”是稀有品,“灵感”的载体往往是天才的大脑,而天才更是稀有品!

它修辞手法众多,比喻,拟人,象征,排比,夸张,寄托,比拟等;比喻又分明喻、暗喻、借喻、隐喻等,真是五花八门,变化多端,以至于一般人很难做到信手拈来!

那到底该如何从无形中整出一个结构化来呢?看了《贻笑大方》,你就大体会有一个思路。

《贻笑大方》讲的是作家、编剧、导演之间的一些事,所以“讲人”方面,他们确实很擅长。同样是请一个女孩出去吃饭,有的是歹心,有的是好心,有的是别有用心!同一个人的性格,有的人喜欢,有的人讨厌。

而观众看在眼里,通过同一场景下不同角色的不同表现,立马就能分辨出屏幕里的这个人是好是坏,对他是喜欢还是同情还是厌恶等等。

记得罗胖讲过一个段子,说如果导演想要让观众对屏幕里的一个坏人产生好感,只需要让这个坏人在街边救下一只小狗!当然也可以是一只小猫,或一个小女孩。

这种镜头语言能够很好地调动起观众的同情情绪,因为小狗,小猫和小女孩都属于弱者。而很多观众本身在某些场景下也属于那个需要被“救”的弱者角色,很容易产生代入感。

散文不外乎写人、写物、写景。写这些东西都离不开镜头语言。你需要不断地切换场景,而不是一镜到底;你需要时不时来个特写镜头,便于读者能够看清更多细节;你要借助一些旁证,来佐证你所说的东西是真实的。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秋夜》——鲁迅

鲁迅的《秋夜》,整篇都是镜头语言。镜头从一株枣树,到另一株枣树,往上到天空,往下到野草花,又到枣树,天空,月亮,枣树,夜鸟,回进自己的房,后窗玻璃,小飞虫,灯罩,灯火,灯芯……

可以发现,场景的切换是连续的,且每到一处场景,都会短暂停留,并做一个特写镜头描述……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小杂感》——鲁迅

这漫画般的场景切换,将镜头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

写物和写景如此,写人亦如此。写一个人,就一定要把这个人的“三观”刻画出来,不然读者对于全面认识这个人就会产生偏差。

鲁迅写闰土,写阿Q,写孔乙己,写祥林嫂。你会发现,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很鲜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三观都在字里行间体现了出来。

主人公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有讲究,这些话要能透露主人公对当前所处时代的看法,价值观和最高人生追求,对强者的态度,对弱者的态度,对不公的态度等等。

读者读完之后要能够知道主人公的社会阶层,时代背景,从而判断他的三观是否正确,读到最后结局时是否是命中注定,是否还能有别的选择等等。

如果主人公一切都很普通,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信奉着普世的价值观,接受的是科班教育,最终也很普通地离去,那这一切就没什么可写的。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为什么还要你再写一遍。大家早已知道这样的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结局,也知道这样的人生背景下怎样的选择才是最优的。

而一个出身平庸的普通人立志要改变命运的奋斗人生就要比前者更有看头,因为这同时也是很多人的内心所想。逆天改命是人的天性,而成功的逆天改命的方法论倒是个稀缺品。

他往往需要很多的稀缺条件的造就,比如很多个难得的机遇,很多个难得的贵人,以及某种难得的毅力,或者天赋。他必须使得读者即使想学也很难照搬实现,否则他这也只不过是大众品。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