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综合其他 正文

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呢)

jellybean 2024-04-19 05:19:56 综合其他 122 ℃ 0 评论

最近湾湾事情比较火热,趁这个机会我们来讲一讲我们所熟知的当年郑成功是如何收复收复台湾的,这我们都知道,但是某些人却活了大半辈子了还不知道,还在那挑拨离间,企图分裂国土,简直痴心妄想。

1661年阴历2月23日,郑成功亲率25000名战士,300多艘战舰,从金门出发杀向了台湾。

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呢)

24日早晨,郑军抵达澎湖群岛,郑成功留下4位将领驻守澎湖,自己则率军继续东征。


27日,郑成功抵达柑橘屿海面(今东吉屿、西吉屿),但突然之间,刮起了暴风,郑成功只好率军返回了澎湖。


因为大风不止,郑军携带的粮食有限。于是,休息了三天之后(30日),郑成功决定强渡台湾海峡。


一些将领劝说郑成功,渡海危险,不要贸然行事。

但郑成功斩钉截铁地说道:“冰坚可渡,天意犹在……不然,官兵岂堪坐困斯岛受饿也。”

于是,当晚他亲自率领船队,与暴风雨搏斗了一夜,终于在四月初一的早上,抵达了台湾附近。


当时,从外海进入台江有两条航线。

一条是叫南航道,口宽水深,大船容易驶入,一条是北航道(鹿耳门),水浅道窄,只能通过小舟,大船必须在涨潮时才能通过。


荷兰人以为,郑成功必定会从南航道驶入,于是,就用舰船封锁了南航道,准备与台湾城、赤嵌城的炮台,相互配合,阻击郑军登陆。

但是,郑成功早已预判了荷兰军的预判,他知道初一必定涨潮,所以,就率军跑到了北边的航线(鹿耳门航线),这就叫我预判了你的预判。


事实也正如郑成功所料,当天中午,北边海潮果然大涨,郑成功立即兵分两路:一路登上北线尾岛,向台湾城杀了过去。一路则驶入了台江,准备攻打赤嵌城。

荷军看到郑军出现在了自己的后方,“骇为兵自天降”,顿时慌了手脚。


郑军趁此机会,顺利切断了台湾城与赤嵌城的联系,并在禾寮港成功登陆。


根据荷兰方面记载,台湾人民看到祖国大军杀到,争先恐后地“出来迎接王师,用货车和其他工具帮助郑军登陆”,我们细细品,当初被殖民看到祖国来救自己了就叫迎接王师,现在呢有了后台这些个是啥嘴脸就变成入侵了,真是可笑至极对于台湾当局者某些嘴脸。

当时,坐镇赤嵌城的荷军司令官描难实叮,手下兵力大约400人。台湾城中的荷兰长官揆一,手下大约1100人。

短暂的慌乱之后,揆一竟然兵分三路,向郑军实施了反扑,但被郑军三下五除二打了回去。史书记载,“夷将拔鬼子战死阵中,余夷被杀殆尽”。


三天之后(四月初四),赤嵌城水源断绝,苗难实叮出城投降。台湾城中的荷兰军队,则龟缩了起来,不敢再战。


而郑军强攻了几天台湾城后,发现很不好攻,因为这座城池,是荷兰按照欧式棱堡修建的,非常变态。城墙还是用“糖水调灰垒砖”比石头还要坚硬,再配上强大的火力,非常易守难攻。


于是,郑成功就留下了2000到3000人围城,剩下的部队则占领了台湾的其他地区。


5月28日,位于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一带)的荷兰军队,听说台湾城被围,急忙拼凑了700名士兵、10艘军舰,由雅科布·考乌率领,前去救援。经过38天的航行,7月18日,荷兰援军到达台湾附近。



但这群人看到郑军强大,竟然在海上停留了将近一个月,才派了5艘战船,前往台湾城救援。

郑成功立马派船前去迎战,仅仅1个小时,就击毁了两艘,俘获了三艘和128名荷兰士兵。剩下的5艘荷兰战舰,一看到这架势,夹起尾巴就又逃回了爪哇。


当年10月,被围了半年的揆一,又派人跑到福建,想联合清军夹击郑成功。

但清军要求荷兰人,先派战舰帮助他们攻打厦门,然后再解荷军之围。揆一听说以后两眼一翻,差点崩溃,只好继续躲在城里,企图神兵天降。


但是,他又等了2个月,仍然没有一个援军。

1662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清晨,郑成功见揆一还不投降,便下令对台湾城进行了猛烈的炮轰,仅仅两个小时,就发射了2500发炮弹,终于打开了一个缺口。随后,郑成功让李仲进城劝降。


李仲对揆一说道:“此地非尔所有,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此处离尔国遥远,安能久乎?藩主动柔软之念,不忍加害,开尔一面……如若执迷不悟……船毁城破,悔之莫及。”

此时,荷兰军已弹尽粮绝,并且疾病流行,揆一只好答应投降,并于2月6日,带领着大约900名荷兰军民(包括之前被俘的人),乘船离开了台湾。


至此,被荷兰侵占了38年的宝岛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看到这里我是心潮澎湃,“此地非尔所有,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此处离尔国遥远,安能久乎?藩主动柔远之念,不忍加害,开尔一面……如若执迷不悟……船毁城破,悔之莫及。”是何等的大气慷慨,气势恢宏。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